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8篇
调查报告包括了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要信息,调查报告可以提出建议、意见或者解决方案,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篇1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
聊天
三、调查地点:
自己家,村民家
四、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五、调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调查准备:
笔、信纸、照相机
七、调查经过:
1、上网了解并搜集图片,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
2、访问附近的街坊、亲戚朋友,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
3、了解当地春节习俗,并写下详细的调查记录。
4、最后总结资料,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调查结果。
1.春节的起源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有扫尘、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
3.家乡的春节
在家乡,除夕贴春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孩子就放烟花,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老话儿说得好“初一初二满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们穿好新衣,清晨来来往往的拜年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都是拜年声,小辈给长辈拜年,不光小孩,就连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了团圆和福气。。主妇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都各自出门拜年,给压岁钱,街上还会有一些奶奶们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八、调查结果: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通过这次的关于潍坊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们节日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过年时的开心,加强了过年的味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九、我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篇3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 窗 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篇4
调查目的:
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7日
调查地点:
阳泉市郊区荫营镇西垴村
调查方法:
上网查询、询问村里中老年人
调查内容:
我看语文书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南北地区有所差异。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四川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
我们西垴村有一种习俗,正月十六晚上全村人会聚集在台底,每个人都拿上花灯游村。游村前先放烟花,放完烟花就开始游村,绕着村走一圈。我记得走的时候还会拿到差不多8个牌子,集齐后可以领奖品。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烟花禁放了。今年受疫情影响,也不游村了。
这些年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它也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调查感受:
对我来说,没进行这个调查之前,我对年俗没有特别的感受,调查之后我对传统习俗的态度有所改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篇5
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但由于社会发展,过年方式也并不再单一,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生我也对现今人们的过年方式通过网络投票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通过网上统计显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2(10%)
c.除夕会看央视春晚;9(75%)
d.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3(25%)
e.年饭自己家人做,在家吃;11(91.67%)
f.年饭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订餐送到家里;1(8.33%)
g.春节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什么的;10(90.89%)
h.计划旅游、爬山……等外出活动。1(9.11%)
数据表现及其分析
纵观整体,大部分春节活动仍然并无多大变化,与家人团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饭,走亲访友的去拜年仍为多数,但多元化的活动也逐渐萌芽,一些习惯也将逐渐被取代,人们春节期间的活动也将更为丰富,过年方式也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总而言之,人们的过年方式将更为丰富多彩。
在怎样丰富的过年方式,团聚永远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活动也必以团聚作为基础。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团聚为主旋律的春节期间,虽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的占有90%,但仍有10%的参与者因工作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家人团聚。团聚的传统开始有些崩裂。相信因无法回家的人们也会以其他活动(如聚餐)来实现“团聚”,共度春节。
央视春晚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过年的活动,自1983年开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习惯,甚至成为传统。虽然现在人们对央视春晚褒贬不一,春晚也越来越无法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参与者坚持收看春晚,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的人占有比例25%。虽然看春晚这一新兴而传统的过年方式开始逐渐被其他活动所取代,但仍占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们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夕期间,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年饭是再惬意,温馨不过的事了,人们到是也没有打破共吃年饭的传统,但是场所方式却有所改变,在外吃或订餐的占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里吃年饭,在以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以后不再自己做饭而外出或订餐的比例会整体增加。
在春节期间的活动中,计划爬山,旅游等外出活动的人开始萌生,春节活动逐渐多样化,9.11%的参与者有丰富的春节活动,而90.89%的参与者只仅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但走亲访友也不是春节期间的唯一活动了,丰富的外出娱乐活动也必定将成为新的春节亮点。
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篇6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篇7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所淡化。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
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春联
走访和观察了几十户人家,认真查看和欣赏了各种对联,现将我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1、春联的格式
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
门旁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
门头横联:贴于门堂上方,多数情况下木门才有,字数讲究为偶数,字数一般是10个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对联构成的,
“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
“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倒贴寓意“福到”。
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7-9个字。
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
2、春联的内容
正门对联的内容多半都是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
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
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
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
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
(1)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用碳素墨水书写对联,即使一年过去了,还是黑字黑的发亮,红纸则鲜红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红纸上印刷黑色字迹的对联,这种对联开始好看,时间长了就会裉色发白。
(3)烫金版:也属于印刷的一种,在红纸上印刷烫金字对联,金光闪闪,很好看,但阳光晒的时间长了,字就会掉下脱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讲究,喜欢买印刷版对联,方便省事。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喜欢买好红纸,请人到家写对联或订购手写的对联。其实,后者赋有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推崇。
4、贴春联
(1)时间
贴春联通常时间是除夕当天的上午,贴好春联就等着吃午饭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贴春联的。大人们说,民间有习俗,穷人家过年就是“年关”,但只要贴上春联,债主见到了就不会上门要债了。
(2)程序
“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旧春联撕掉,把门清理干净。
农村一般会先“打”好“浆糊”,然后裁好对联,做好准备。先在门上相应部位涂上浆糊,然后把对联拉直,轻轻贴上去,稍微调整后,用抹布压平即可。有时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贴对联也讲究文化,传统文化要求左边为上联,右边为下联,而上下联的判断依据是平仄声,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并拼音基础好。如果家里人没有文化,你从他家的春联贴法就可以看出来。
5、特殊的孝联
对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会贴1-3年的孝联,以示对亲人的沉痛悼念。
二、烟花爆竹
在传统的习俗中,春节放烟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烟味总是和春节的气息紧密整合在一起。人们总是以为烟花爆竹放的越响亮,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网络查询可知:放爆竹是为驱逐一个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确保民众平安,进而演化为一种祈福平安的民间习俗。
1、燃放时间
(1)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说好话,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饭时。过去,年夜饭是在晚上,如今“抢过年”,不少人家上午没到十点就吃饭了。
(3)除夕半夜12:00时。“爆竹一声除旧岁”,守夜结束时,爆竹声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来。
(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称“开门炮”。民众很讲究“开门炮”,希望一次呵成,预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顺利!
(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过去,表示节日完成,需要开始下地干活了。
2、烟花爆竹的种类
(1)礼炮型烟花:观赏性强,冲击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旷地带,当然价格也是较贵的。据说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与闪光炮(如“遍地红”)两种,前者是传统简装鞭炮,价格较便宜,后者是精包装、安全性好的鞭炮,价格较贵。鞭炮燃放起来持续响亮,预示顺当,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3)手持烟花:通常是儿童们手持燃放的观赏、娱乐型烟花。我小时候就喜欢缠着父母买这种烟花玩。
3、反思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即使在乡下不限放烟花爆竹,相对于往年,燃放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以往,除夕及正月初一,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村庄和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硝烟味道,让人咳嗽不已,简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难!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在小学,爷爷奶奶要求爸爸过年也要放烟花。后来,经过爸爸、妈妈和我的建议和反复劝说,爷爷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烟花。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爷爷奶奶准备好过年的鞭炮,爸爸在单位和小区里再也没有燃放过任何烟花或炮竹。作为老师,爸爸每到春节都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他确实以身作则做到了。
烟花易冷。不管烟花爆竹多美,过多地燃放的确对环境空气产生了污染,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听在曾经在上海过春节的大舅说,上海过春节非常安静,根本没有一点儿鞭炮声,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浓厚。或许,我们也要改变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良与发展,对烟花爆竹进行必要的控制。
三、走亲访友喜酒忙
1、走亲访友是春节最热闹的事情。
现代人工作繁忙,不少亲人打工在外,春节成为亲戚之间互动的主要时期。一般地,走亲访友都会带点礼品。礼品多数为酒类、乳制品,也有其他的,如香烟、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后,主人会招呼大家先围在火盆周围,端出各种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缘关系近、平时关系好的亲朋好友会留下来一起吃饭,仿佛不吃饭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别希望亲戚朋友在家里多热闹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亲友会选择聊天、喝酒、打牌,把热闹的气氛搞的浓厚,主人会很开心,事后也会津津乐道。
2、喜酒扎堆礼金重
因为平时在外工作的人多,乡村多半是妇孺儿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节期间,比如结婚、乔迁,甚至还有把孩子周岁喜酒提前或推后到春节期间,图的是亲戚朋友都能到场,热闹一些。这些扎堆的喜酒无形中使得春节变得更加匆忙,甚至会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况。
3、反思与新气象
走亲访友带礼品导致浪费较大,虽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带来的礼品转送给b,而b又流转给c,但最终家家都会留下一类酒品和乳制品等,而今礼品动辄几百元,导致每个家庭花销很大。但实际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几瓶酒,礼品往往过期了也用不掉,浪费惊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节礼金花销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礼金越来越重,由于崇尚礼尚往来,礼金的攀比导致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然而,春节也出现了新气象。
(1)有不少家族统一意见,春节往来不再带礼品,彼此之间见面聊天、喝酒、打牌,图个热闹,就非常不错。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团拜,把家族的亲人约到酒店,一起见面吃饭、聊天、娱乐,不要天天张家李家到处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轮流到访。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这样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来,主办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结束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重大经济因素参与,我的调查报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调查报告能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使得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得到更好的丰富与发展。
春节民风民俗_调查报告篇8
一、实践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民风民俗,使自己开阔视野,更加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二、实践时间
寒假回老家期间
三、实践方法
1.询问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以及当地居民。
2.上网查找一定的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与实地调查到的资料相结合来分析。
四、调查内容
从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周口属于豫南地区,和我们这儿的过年习俗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是二十八才到老家,之前几天的民俗是通过向奶奶他们询问得知的。
?采访开始】
问:奶奶,二十三咱们也祭灶吗?
答:当然得祭,咱们家还是简单,摆上麻糖和火烧,放上一挂鞭,再祷告几句,希望来年全家平安。有的人家还会贴上灶爷像,烧香祭拜。
问:哦,原来如此。那么二十四都干些什么呢?
答:二十四是打扫房子,为迎接你们和叔叔家回来,我着重收拾打扫了你们的房间,把被褥晒一晒,屋里的犄角旮旯都扫一扫,抹一抹。好让你们回来时干干净净!
问:辛苦您了,书上说二十五磨豆腐,咱家也有这个习俗吗?
答:以前有的人家还自己磨,现在都是去集市上买几块现成豆腐。不过咱们这边还兴做干豆腐皮,自己拿豆拿油,别人管加工。知道你们都爱吃,我那天让人家给你们做了一大袋子。
问:那二十六呢?
答:我早早的就骑上三轮车来到菜市场,采购鸡鸭鱼肉。鸡子买了三只,肉买了三十斤,还买了两条大鲢鱼。我寻思多买点,怕过年人多不够吃。
(我心想:全是大鱼大肉,这么多还会不够吃?)
问:一大缸馒头是什么时候做的?咱们自己蒸的还是买的?
答:馒头是二十七你姑姑来蒸的,蒸了三大锅。我还嫌不够,自己又去买了一百个馍。
?采访结束】
二十八那天我们刚到家,便看到奶奶在忙着盘饺子馅,一大盆肉,半盆切碎的萝卜,再加上各种佐料,混到一起,用手把它们拌匀。我目瞪口呆地问:“这么多饺子馅!什么时候才能吃完啊?”奶奶笑眯眯地说:“咱家到齐快三十口人,我还怕不够呢!”
二十九,奶奶、妈妈和婶婶又忙着过油,就是把该炸的东西全都用油炸一遍。有鱼块、丸子、豆腐、麻叶子。她们炸着,我们吃着。到该吃中午饭的时候,几个小孩竟一口饭都没吃,许是肚里早已吃饱了吧。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看春晚。今天要忙的事情可不少,刚吃完早饭,奶奶就催着爸爸叔叔贴对联,说人家隔壁都已经贴上了。晌午刚过,奶奶她们就开始忙碌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五点多一点,饭就准备好了,爸爸先去放了一挂鞭,全家人开始大快朵颐。收拾完,就开始坐在电视机前静候春晚的开始。一直看到快十二点,随着整点钟声的敲响,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
五、实践结果
通过对奶奶的采访和我自己的感受,老家的习俗和我们这边,没有大的差别。
六、实践体会
这次实践,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春节,为什么在每个人心里有着如此重的分量。为了团圆,爸爸叔叔驱车几百公里赶回家;为了团圆,奶奶天天忙碌着,准备着,等待着。大家能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是幸福的。看我们吃得开心,奶奶幸福;看奶奶笑得开心,我们更幸福!
同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