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速发展的调研报告6篇
对于调研报告,每个人一定要根据领导的要求,拟定出可行性高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是调研事情的文字载体,是推行一项项目的文件参考,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经济速发展的调研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经济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篇1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物流业作为融合交通运输、仓储、货运代理、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复合型产业,是继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产业增值、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民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持续推进,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入的新时期,物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也亟待走向纵深。
临沂物流业的发展与临沂商贸市场的繁荣息息相关。30多年来,伴随着商贸市场的繁荣发展,临沂物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变大为强的发展过程,已经发展为包括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在内的相对完善的物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从产业生态学角度讲,物流产业与商贸产业具有紧密的伴生关系。凡属商贸发达之地,必是仓储、运输等物流产业兴盛之地;而交通枢纽、物流发达之城,商贸产业也必然繁荣。因此,物流又成为拉动临沂商贸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商贸物流共繁荣。临沂商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和省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区,现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134处,占地面积1360万平方米,经营业户近6万户。商贸业的持续繁荣在促进本地货源物流发展的同时也是外地流入过境的优先中转之地,近年来物流业稳步高速增长,重要物流发展指标位均居全省前列。商贸业与物流业互相带动,共同发展繁荣,夯实了中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最大的物流基地两个重要基础地位。
(二)物流业市场主体集聚。全市物流企业2700多家,国家2a级以上物流企业26家,物流园区29个,营运货车15.6万辆,物流行业从业人员33.5万人;其中临沂商城拥有大型物流园区22处,各类物流企业2094家,占临沂物流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三。临沂商城有货运配载1200多家,信息配载500多家,物流公司46家,从业人员2.2万人,货运车辆1.8万辆,大部分是服务于商城贸易的干线物流企业,体现了全市公路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三)物流运输网络覆盖全。公路方面,目前全市拥有公路物流配载线路2000多条,物流运输网络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货运车辆日发车1.1万辆次,货物发送量20万余吨,货物周转快,基本实现当日收货、当日配货、当日发货,600公里以内的货物当日送达,1500公里以内隔日送达,1500公里之外2-3日到达。据统计,临沂物流货物配送起步价比省内其它城市低20%-30%,物流优势能够覆盖到周边500公里左右。短途运输方面,充分利用物流网点密集、覆盖面广的优势,在最短时间内将零散的货物聚集起来,发送到铁路货运站、港口或机场,统一向外发送,如沂南县的石英砂、沂水县的矿石资源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联运,大幅度提高了物流效率。
铁路方面,铁路物流中心重点依托铁路,发展铁路服务区和物流仓储区,打造综合配套服务区,实现物流功能最大化。近年来,经中国铁路总公司批准,全市规划了多条专门的快速货运班列,充分利用其运量大、效率高的特点,弥补公路运输的短板,为物流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其中“临沂—广州”、“临满欧”、“临沂—乌鲁木齐”、“临沂-成都”等专线的相继开通,加快了全市物流业的发展。在每车运价下调49%的基础上,市政府还每车补助1000元,货物年发送量达到40万吨,新增就业岗位600个,目前已开通专列运转良好。
航空方面,临沂机场是省政府规划的干线机场之一,现已初步开辟了通往全国的19条航线,全天候服务,利于发展航空快运物流。2014年打通了临沂商城的国际航空物流通道后,与顺丰速递、圆通速递、上海州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顺丰、圆通将在周边建设航空物流分拨中心和临沂区域管理总部。新开通了“临沂-韩国”首条国际航线,进一步加速推动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港口方面,临港经济开发区距岚山港不足10公里,日照港50公里,连云港80公里,青岛港150公里,区域位置优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全功能、高科技、环保节能、高效益”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未来将发展成为鲁南地区最大的临港物流贸易区、仓储区和工业加工基地,将打造成为整个鲁南经济带的临海桥头堡。临沂港的开通运营,充分发挥了进出口货物集聚、国际物流信息枢纽、查验通关和国际物流服务中心的功能,实现报关、报检、船务、货代、拼箱、检查等一站式服务,今后将成为鲁南苏北地区重要商品进出口通道。
(四)基础交通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海陆空一体化立体大物流格局基本形成。境内以5条高速公路、8条国道和11条省道干线为主,形成了便捷的公路网络,京沪高速是其中的主要通道。市域5条铁路线路形成“两纵三横”主骨架,鲁南铁路物流园等园区将成为铁路物流发展的重要载体。临沂机场开辟了通往全国22个城市26条航线,以及至韩国、泰国的国际航线。本市东靠青岛港、日照港和连云港港,通过临沂港建设,实现了集装箱公海联运,可直达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
(五)物流国际化现代化步伐加快。临沂先后获批旅游购物商品出口模式、工程物资市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临沂港和临沂综合保税区高效运行,实现了“属地验放、口岸直通”的一站式通关,同时实现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物流、口岸作业和综合服务等一体式发展,成为鲁南苏北地区重要的商品进出口节点。航空口岸获准临时开放,“临新欧”“临满欧”等国际货运班列陆续开通,加快海外临沂商城、海外仓、边境仓布局步伐,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匈牙利)被认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境外商贸物流型经贸合作区。
(六)物流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临沂市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临沂市智慧物流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启动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物流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确立了物流经济发展的引擎地位。连续3年设立1亿元临沂商城发展专项资金,明确了5亿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金。落实土地、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对物流仓储用地按照工矿仓储用地中的仓储用地基准地价记性评估,加大对物流企业银行授信等融资支持力度,落实“营改增”过渡期间的财政补助政策,形成了物流发展的政策高地。
(七)物流标准化试点成效明显。2016年成功获批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成为首批5个全国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之一。今年以来,全市23家试点企业累计投资2亿元,共新增标准托盘14.6万片、标准周转箱9.2万个,改造、新建标准仓储等基础设施13.5万平方米,购置标准运输车辆、叉车152台。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上行一贯化、第三方物流主导、商超龙头企业带动、临沂商城龙头企业引领、智慧云平台管理和托盘租赁服务等六种服务模式。
(八)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和智慧物流示范城市建设提升了本市物流效率。围绕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物流设施设备、搭建信息平台三项工程,探索形成了农产品上行一贯化、临沂商城龙头企业引领、第三方物流主导、智慧云平台管理等新模式。涌现出以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的立晨物流、华派克物流等企业;以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为主的荣庆物流、九州物流、临沂医药物流、鲁疆物流等企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第四方物流的起步,部分物流企业开始利用各种信息平台,聚集、筛选和梳理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通过信息整合提供信息服务和最优配送方案,寻求更深度的升级和发展。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企业以临沂快达物流信息平台、金兰物流“鲁南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安信物流等企业为代表;提供综合物流服务为主的企业以中邮物流、中远物流、临沂交运集团等为代表。物流信息化平台以临沂慧商物流有限公司为代表,平台利用商城物流大数据实时追踪物流信息、物流代收款,分析临沂商品流出情况。
二、物流业发展特点
(一)物流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近年来,全市物流业依托发达的商贸业,物流业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2年-2017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7.8%,高于gdp年均增幅0.2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3万亿,同比增长7.2%,总量仅次于青岛,居全省第二位。
(二)工业品物流需求平稳,新动能集聚加速。上半年,全市工业品实现物流总额5555.9亿元,增长10.4%。从结构看,高新及高端产业增长较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071.1亿元、增长23.1%,其中医药健康、新材料和先进装备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3.6%、22.9%和27.7%;装备制造业产值1010.5亿元、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产值327.4亿元、增长22.8%,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106.5亿元、增长75.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2个百分点。工业品物流需求向中高端升级和转型发展的产品增势较好。
(三)国际物流需求下降,重点进口商品下滑。上半年全市进口货物实现物流总额76亿元,受国内外原材料价格倒挂、企业银行授信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等影响,重点进口商品和骨干企业进口减少,大豆同比减少24.3亿元,成为导致进口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四)发挥配送方便快捷优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临沂凭借物流周转快、运费低、辐射广三个显著特点,吸引了大量外地货源涌入本地市场转运。上半年,全市外地货物流入总额6041亿元,占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达到45.3%。以立晨、荣庆物流为代表的大型物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民生物流保持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升级加快。上半年,与民生相关的单位居民物品物流总额628.5亿元。以服务电商为主的快递业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4亿件,同比增长93.6%,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49.1和66.1个百分点;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87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55.4和66.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2.6亿元,增长8.8%。消费升级类商品稳步增长,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和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4.6%、7%和4.1%,分别快于1-5月0.6、0.4和0.7个百分点。
三、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货物追踪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信息系统;全球地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物流业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成熟。由于规模小,资金和技术能力有限,都没有构建物流服务信息系统,仍然处于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物联网发展的形势,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大的挑战。此外,多数企业对发展智能物流重视程度不够,电子数据交换(edi)、二维条形码与射频识别(rfid)、电子订货系统(eos)、供应链管理(scm)、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技术尚未得到普及和利用,也影响了物流企业服务质量和运作效率的提高。
二是物流信息化平台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临沂市已开发运行的物流信息平台不统一,较为分散。一方面部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相对单一,另一方面信息服务平台之间互不连通,缺乏有效互动,“信息孤岛”问题普遍存在,尚未形成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物流信息资源尚未高效整合。物流信息化投资率低不仅将影响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之关联的物流运作、产业供应链一体化都将受到制约。
三是运输方式发展不均,衔接不畅。临沂物流业发展主要依托公路,航空与铁路物流能力存在不足,公铁联运在大宗物资运输方面的成本优势难以发挥,多种运输方式转换衔接不畅,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枢纽和节点城市多式联运设施建设不完善,缺少能够提供“一票到底”服务的多式联运企业,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四是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市各类物流企业成长较快,但发展很不均衡,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物流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方面,尤其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还没全面展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要求。
五是物流人才与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目前,虽然从事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人员数量大,但是在岗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全市具有助理物流师以上资质的专业人员不足50人,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短缺,大部分商贸物流企业、园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管理经验不足,开拓精神、做大做强意识不强,凭经验管理,靠老客户勉强维持运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物流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创新发展新业态。加快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建设,完善和优化现有物流信息平台在货源信息、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货物跟踪、支付结算等方面的功能。扩大与外地先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合作,引入货源信息丰富的物流信息平台和功能各异的物流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物流企业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使用物流管理软件、蓝牙开票机等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信息技术装备,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货物全程可视化和企业诚信化建设。鼓励物流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大信息化投入,以信息化规范业务流程,实现作业全流程监控。推动装备制造、高端木业、建材等主要制造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发展物流与金融、物流与商贸、物流与互联网、共享配送等物流新业态。
(二)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以建设智慧临沂商城、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为契机,建立全市统一的集物流信息发布、数据交换、全程跟踪等功能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瓶颈,加强全市物流企业数据资源的统筹整合、集中统一管理,实现物流企业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交易与共享,促进物流信息化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物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推动物流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的有效衔接,积极开展大数据在物流业领域的示范应用研究,运用大数据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制定合理配送路线、合理规划商品仓库选址,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企业工作效率。
(三)落实立体大交通发展战略,打造高效连接海内外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一体化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发挥公路物流优势,打造“公路+”的多式联运体系,统筹推进高铁、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快速转运装备,实现装卸设备和转运设备的无缝对接。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智能转运系统,提高多式联运换装转运的自动化作业水平。完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功能,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信息采集交换、货物状态监控、作业自动化等领域技术创新与广泛应用。根据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货物需求特点,推动建立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一体化解决方案,采用“无车承运人”模式,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采用“一单制”的全程无缝运输服务。加强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运输的货物交接、合同运单、信息共享、责任划分、保险理赔等方面的制度对接和规范统一,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标准规范衔接水平。
(四)建设高标准示范物流园区,着力推进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总体规划、指导、调控作用,按照资源整合、科学布局、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思路高标准建设示范物流园区。从市场需求和园区区域经济条件等方面,统筹规划新建、整合提升已有产业集群周边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发挥企业在园区建设、行业发展、发展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大政务服务、供应链设计、管理咨询、金融、保险等商务服务功能,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化第四方物流企业,培育扶持立晨、华派克、荣庆等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传统物流向供应链管理、第四方物流等高端方向发展。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加大人才培养。发挥临沂大学、临沂交通技师学院、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等高等院校智力作用,根据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多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加大物流引智力度,制定适应本市国际物流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特别是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掌握物流、金融、贸易、信息知识的供应链复合型人才,实施高端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与海外网点国家的人才交流合作。物流企业应积极鼓励员工学习物流专业相关知识及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经验,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物流专业知识的培训,提供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关于经济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篇2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生态美”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目标,市委、市政府将循环发展作为建设美好安康的主题,xx在生态资源方面,拥有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其他县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立足独特的生态禀赋,将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一、要更加透彻地认识县情
在省市加快发展、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大势中,xx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全市处于什么位置,与省市兄弟县区、周边毗邻县区相比存在哪些差距,是xx加速发展应该首先研究的问题。从省市发展大势看,以xx年为基数,全省gdp445.8亿、财政总收入2800.亿元、人均gdp为38557元、人均财政收入74709元;全市gdp53.02亿、财政总收入5.8亿元、人均gdp为700元、人均财政收入762元;xxgdp2亿、财政总收入为0.822亿元、人均gdp为20000元、人均财政收入370元。数据表明,我县与全省、全市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差距趋势越来越大,已基本处于掉队的边缘。从周边县区的发展态势看,我县与重庆、湖北毗邻县以及本省其他县区也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落后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县情。但落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仅能表明我县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位次,并是不是我县的特色和特点。面对差距,要在发展中跟进全省、全市步伐,要在县域经济发展竞争中实现赶超,就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6%在全省、周边县区最高;人少地广、资源丰富,人均占有的资源也最为丰富,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资源等都很丰富;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良,生态、气候条件最适宜人居住、养生等等,可以说全县的山、水、林,甚至包括光、风、气候等都是财富,是xx今后赶超、跨越的巨大潜能和支撑,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县区无法比拟、无法复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县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财富,通过合理的方法和途径,让全县人民都参与到财富的分配中来,在富民的同时实现县强目标,使xx的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二、要更加敏锐地把握发展机遇
从发展现状和自身具备的优势看,我县的落后,是资源富集的暂时落后,面对拥有丰富资源的落后现状、面对加快发展的大好形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跨越、赶超目标,必须要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我县尚处于“四化”建设的起步阶段,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少走弯路,在赶超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县全域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是属于生态功能区,加上我们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必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先机。从中省市的政策机遇上看,中央扶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而且作出了促进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战略决策,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得到国家项目和资金扶持;省上明确了陕南循环发展和移民搬迁的战略部署,有利于xx得到更多的发展倾斜;市上提出了建设美好安康的构架,有利于我县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促进发展上得到更多支持。从我县自身创造的机遇看,县上确立了以“三项建设”为主线,以突出工作重点、彰显县域特色为工作主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为动力,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目标。加之xx人民历经贫困而产生的渴望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渴求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为我县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必须敏锐地洞察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三、要更加清晰地抓住工作重点
县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体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点、重点抓。就我县而言,重点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突出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上下功夫。
(一)在一产上,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园区承载、企业引领、龙头带动,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加快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建设,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做大规模,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以绿化苗木、经济林果、林下种养、林产品加工和以森林资源、水资源为依托的山林经济和涉水生态循环产业,充分发挥山林“绿色加工厂”作用,围绕生态这篇文章,做精以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在二产上,要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坚持以循环发展为方向,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逐步限制、淘汰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企业,积极培育以富硒食品、涉水产业和医药等以特色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和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企业。要谋划经济增长点转型的问题,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依托一产在林产品加工、森林经济、绿色食品加工业上下功夫,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动作”,推动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提高山林经济和涉水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产、二产的互动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在三产方面,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要积极争取尽快启动平镇高速,在打破交通瓶颈的基础上,大力包装推介旅游开发项目,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造条件与岚皋、平利和巫溪、城口等周边景区聚合连接形成大旅游区,推进境外产品本地化、本地产品区域化,增强景区互动性关联度;要立足生态禀赋,深度挖掘旅游优势资源,依托秦巴百里画廊景点,加快推进飞渡峡黄安坝、三道门森林公园、林麝生态养殖观光园等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改善旅游设施条件,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四)在城镇一体化建设方面,要以生态立县战略为指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要扎实推进生态特色宜居县城建设,以城镇品位提升为目标,加快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级改造。围绕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县城”,务实推进“四城同创”活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及全省绿化模范县等创建活动),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集镇社区的综合配套,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长远目标。
四、要更加科学地推动经济发展
在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重点地基础上,要推动县域经济科学、持续发展,还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准确的路径。
(一)要科学统筹谋划。xx最值得称道和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必须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主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谋划,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规划,制定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围绕这个体系务实加以推进,确保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操作性。
(二)要突出抓好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招商上发展的动力支撑,实现跨越赶超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没有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作支撑,没有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力推进,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完善项目规划体系,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加快建立覆盖县域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专项规划,构建科学系统的经济发展项目支撑体系,用规划定项目、争投资、谋发展,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项目建设综合效益。同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抓手,优化投资环境,让更多的项目、更大的投资落户xx,通过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县强必须民富,民不富则县不强。要强化市主体的培育,激活各类市场要素,引导支持城乡居民在各自的领域大胆创业。要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引导个体业主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内创业、转业,加快完成全体经济向民营企业转型、产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同时,编制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计划,感召务工人员返乡,实现引资、引企、引人、引智并举,带动全县全民创业总量的提升,以民富实现县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
关于经济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篇3
一、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不断创造经济奇迹。如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20的经济总量。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涨,部分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趋势加快。20xx年上海、广州两地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分别为782元、5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21。另一方面,随着东部沿海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转移的动力也不断增强。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重庆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弥补我市建设资金不足。在争取国债资金难度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吸引东部企业投资正成为解决我市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仅福建、广东两省知名企业投资我市的重大项目就有11个,合同金额160多亿元。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助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东部沿海投资我市的不少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升级。如格力空调重庆生产基地等制造业项目相继实施,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提高我市产业积聚能力。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我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山东如意、浙江奥康、雅戈尔等一大批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相继落地重庆,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在万州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0人就业。
三、影响重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重庆地处西部内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例如,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比武汉高23;公路为11240元,高105;铁路为5622元。
二是配套能力不强。除了相对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外,其余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从沿海购进;各开发区(园区)项目之间在原材料、产品的协作关联度不高;各区县产业同构化现象较明显,产业特色不鲜明;物流、生产性金融业不够发达;市场中介发育不完善。
三是人才较为缺乏。我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级职称人才占比5.2,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3;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7。
四、对策建议
(一)研究降低物流成本政策
合理布局各种交通枢纽、站场,注重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加强与跨区域交通的衔接,搭建便捷的物流平台。引导企业选择合理运输途径和运输方式,降低运输费用。强化高速公路成本收益核算,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试行高速公路收费听证制度。改革目前按车型收费制度,积极探索“年票制”和“计重收费”相结合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实现“少载少缴、多载多缴、空车受惠、超限受罚”。
(二)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中小企业,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结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高产业积聚能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门化发展,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
(三)面向企业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大军。调整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面向企业培训实用型人才。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清除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
关于经济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篇4
为学习山东省临沂市商贸物流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模式,更好地规划、推动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9月20日-22日,市委、市政府组织专班对临沂市商贸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时间虽短,但是收获极大,我们不仅折服于临沂市商贸物流业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档次之高,更使我们对物流业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深切感受到了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新思维、大手笔、高规格,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增强了我们规划好、发展好麻城商贸物流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临沂市概况及商贸物流业发展现状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江苏。现辖9县3区和3个开发区,157个乡镇、街道,1072.5万人,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平原、山丘、丘陵各占三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京沪高速和日东高速在境内通过,交通便捷,发展空间广阔。
近几年来,临沂市着力打造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强市,城镇化主导,商文旅引领,东接南融四大战略,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发展。2010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年均增长18.7%,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08亿元,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2%亿元,年均增长19.4%。今年上半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1352.4亿元,同比增长11.4%,1-8月份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0.1亿元,同比增长30.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93亿元,同比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6.9亿元,同比增长17.5%。该市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城市建设范例城市、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等称号。2009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个“中国城市发展代表”城市之一。在2011年中科院发布的294个城市幸福感调查中,临沂市居民幸福感排第二名。
临沂市从摆地摊开始搞商业,经历了“地摊式农贸”——“大棚底商贸”——“专业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城”——“现代物流城”的巨大变革,从市场初创到扩展,从商城崛起到全面提升,30年发展的坚实步履奠定了华东商埠的重要地位。临沂市区现有各类专业商品市场97处,其中,临沂商城拥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93处,总营业面积800余万平方米,经营摊位5万余个,日上市商品3万多个品牌系列,每天发车6000多个班次。
(一)商贸物流名声响亮。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物流之都、商城临沂”的目标,致力于形成“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努力铸造出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天下物流、中国临沂,中国临沂、物流天下”的品牌,在整合提升传统的批发市场和加快建设、培植一大批现代商贸物流企业上下功夫,临沂商贸物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商品交易成交额达720亿元,在全国批发市场名列第二。今年上半年成交额突破420亿元,市场综合效益居中国同类市场前列,是中国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已拥有完备而庞大的商贸配送市场和物流配载体系。在临沂,“物流之都,中国临沂”的宣传语随处可见,并通过央视传媒有效地提高了该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商贸物流业辐射范围广泛。该市已形成稳定可靠的流通网络,批发市场每天发货量大,无需等待配货,周转快,价格低,省内当天可到货,外省三天送达。如:一批货直接从广州发至济南,需支付费用3300元,而从广州首先发货到临沂,再由临沂发往济南,则需支付费用2400元,比直达节约成本30%,从而实现低价格的高效物流。目前,仅在临沂商城内从事货运配载的业户就有2000多家,物流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20多万人,专业货运配载站场13处,营运车辆2.1万台,物流配送区域实现了国内全覆盖,商城物流货运量6800万吨,货运周转量50.3亿吨公里,资金流量近500亿。商贸市场交易辐射全国并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和中转站,具有很强的市场包容性,经营户30万人中,仅浙商就达7万人。
(三)商贸物流业业态齐全。该市除传统的现货交易外,还通过商贸促物流,以物流反哺商贸,内贸促外贸,以外贸拉动内贸等举措,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经济、期货市场、国际贸易和全球物流等新型业态。临沂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形势,较好地实现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把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为主体的批发市场逐步改造为以信息流为主体的交易市场。目前,已有5万家企业加入“中国临沂商城”网络平台,平台产品总数达到18万个,日点击率10万人次以上、发布商品供求信息5万条,推动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城市物流向农村物流、国内物流向现代物流拓展。
(四)商贸物流业拉动力强大。临沂市以商贸物流业为引擎,提出了引商兴工,以工促商战略,在批发城西部和北部规划了两大工业园区,引导经营大户围绕批发市场经营产品组织在本地加工生产,实现产销一体化。通过商贸物流业发展,带动了人员吃住的餐饮业和旅店业,人员住房的房地产业,人员出行的车市场,上学就医的文教卫生事业和城市建设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经济效益上,有130余万人围绕临沂商城开展二、三产业,商城对全市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达30%左右,市场综合效益居全国同类市场前列。
二、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突出政府主导,优惠政策推进发展。为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临沂市委、市政府把“商贸活市、以市兴市”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努力把临沂建设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为此,临沂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外向型市场的意见》、《关于鼓励市场经营大户兴办加工业的意见》、《关于依托临沂商城加快地产品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文件,在财政、土地、规划、建设、交通、公安、工商、税务、商务和金融等方面大力扶持商贸物流业发展。在财政支持方面,市级财政设立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数额为上年度全市生产总值的万分之零点五以上,在国家预算投资、国债投资、国债转贷、国债贴息资金中,优先支持发展潜力大的现代物流项目,在技改贴息项目申报中,适当对现代物流项目进行倾斜;在税收优惠方面,新办物流企业,符合国家规定的按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免收一年的政策办理,各种行政性收费按30%收取;在土地政策上,按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优先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用地进行规划预留,物流园区建设需要占用耕地的,优先安排用地计划,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土地出让金按工业用地或交通项目用地标准执行;在交通方面,对进出市场的运输车辆可以办理“物流配载专用通行证”,设立“绿色通道”,对因路况不熟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司乘人员,以教育为主,不搞以罚代管,为市场货物的进出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在人才方面,对引进的物流高级人才,在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时,为帮助经营户应对困难,该市出台减免政策,降低商户租赁费用,或者延期支付租金。
2、突出规划引领,科学定位推进发展。临沂市根据各类专业市场原先没有整体规划所带来的重复交叉建设、规模档次参差不齐、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升级改造周期短等弊端,围绕打造区域性的商贸物流基地这个发展定位的要求,对发展专业市场的总体建设规划进行了不断完善。2005年临沂市颁布了《中国临沂商贸城总体规划》,依据总体规划,将分布在原市区内的90多处专业批发市场进行了整合提升改造,搬迁改造提升市场20余处,整合升级改造市场60余处。制订并实施《临沂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在临沂市规划建设三大物流园区:
一是市区西部物流园区。以铁路货运站、京沪高速、货物快运总站、批发市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板材产业基地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为龙头,建设以区域性的采购交易中心和物流集散基地为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二是市区东部物流园区。以铁路货运场站、国道省道干线、临沂机场和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临工机械等大型出口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为工业企业服务的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和营销物流业务,建设陆空联运、陆海联运、集装箱增值服务等具备外向型经济特色的加工集散型综合物流园区。
三是莒南临港物流园区。以莒南县坪上、团林镇为中心,以兖石铁路、省道干线、日照港、岚山港为依托,重点规划建设以外向型为主的综合物流园区。各园区明确分工各专业市场建设,防止重复投资建市场和专业市场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3、突出市场主体,多元投资推进发展。该市在发展商贸物流业的过程中,坚持内外结合,将培植壮大本地企业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呈现出国有、集体与个体、私营、股份制及外商投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发展初期,临沂市商贸物流业主要是根据社区村原历史上形成的市场条件,或新规划建设的市场所在社区,以社区(村)土地等资源作为投资主体建设市场,社区书记、主任担任市场董事长、总经理,负责市场的经营管理工作。为提升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实力,临沂市积极指导各市场主办村组建市场分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后整合形成了兰田集团、华丰集团、华苑集团、华强集团等四家公司,并于2007年成立了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的“临沂商城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将临沂商城兰田集团、华丰集团、华苑集团、华强集团等四家公司整合为一个总公司,推进企业整体上市。
临沂商城管委会对各社区专业市场进行管理,兰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兼任商城管委会党委书记,有效确保了市场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高效顺畅。与此同时,十分注重引进客商与货源,引进资金与经验,形成了临沂商城“招商——兴市——再提升”的良性循环。2002年以来,先后有多家客商进驻。澳大利亚金龙基集团斥资62亿元在临沂西北部建设澳龙国际物流城。中侨商贸城、香江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纷纷落户临沂。鲁信集团投资100亿元在沂河东岸动工兴建大型国际物流项目。今年,临沂市又引进了总投资约120亿元的西部新城(义堂)、投资38亿元的华前城市广场(综合体)、投资10亿元的荣庆物流、投资7亿元的华派克物流等11个项目。截至目前,临沂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临沂投资兴业,全市有2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仅浙商以商引商的各类项目投资总额就超过了100亿元。
4、突出管理创新,优质服务推进发展。临沂市专门成立流通业发展局,纳入政府直属序列。2006年成立了现代物流协会,由各相关组织和单位与各种工商物流企业自愿组成,参与发展规划的调研与制定,展开多方面咨询、协调服务,引导企业转变物流管理方式,树立现代物流新理念,整合社会物流资源,规范物流行业行为,为加速该市物流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河东区为促进全市服务业、物流业快速发展,成立了河东区服务业(物流)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区服务业(物流)发展办公室,为副科级单位,编制为3人,专司抓好全市物流、服务业发展职能。
在管理上,该市市场最高只建4层,一般的建2到3层,全部用于经营生意,一楼为门店,进行商品展示和业务洽谈,二三四楼为仓库,市场整齐划一,交通通透,一律不搞商住楼和写字楼开发,不准在市场商铺门店住人和办公,晚上6点门店一律停水停电,由保安对市场实行封闭安保管理。
在门店产权上,一律不准炒卖商铺,市场商铺门店只出售30%,其余70%门店产权为商城所有,只用于出租。为避免炒卖门店,该市在出售门店和租赁门店时,严格审核进市场经营户的资质、能力,要求经营户要有市场资源、商品资源、品牌资源等,并是真正做生意,而不是炒门店。在服务上,该市完善诚信经营体制,规范诚信经营行为,开展“诚信文明平安市场”创建活动,杜绝假冒伪劣,打造长远品牌。同时工商、税务、交通等职能部门,在市场设立站点办公,为经营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三、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临沂发展商贸物流业,我市在现代物流发展理念、发展规划、政策支持、发展环境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必须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大物流理念。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掌握了物流,就意味着在社会化分工合作中占得了先机;就意味着投资环境的优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就意味着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物流产业是基础、技术、制度和文化四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基础是条件,技术是关键,制度是保障,文化是根本。其中物流文化是物流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是支撑物流产业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麻城拥有极好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物流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麻城物流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已出现了兴业公司、国家粮食储备库等配送、仓储类物流企业,但是这与麻城所具备的优势不相匹配,麻城物流业发展空间仍然广阔。当前,最重要就是要有物流业发展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对物流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象临沂市一样,牢固树立“大通道、大物流、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做到因势利导,全力发展物流产业。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物流需求扩张、物流结构分化和服务业政策环境优化等三大因素,物流业进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以消费为例,预计2015年我国最终消费将达到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消费的大幅增加,势必带动物流需求的大幅扩张。要加大对各级干部培训,通过举办论坛、专家咨询、报告会、挂职锻炼、外出考察等形式,提高各级干部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思想环境,消除现代物流发展的思想障碍,坚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二)明确思路,科学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
规划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灵魂。我市应结合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分布的具体情况,制定《中国麻城商贸物流总体规划》,规划应着重对物流发展的目标、思路、步骤、重点、业态、方式等给予科学地明确。
在发展的目标上:确定并围绕“南有义乌,北有临沂,中有麻城”,引进知名物流企业,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现代化设施设备和服务能力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合理的能辐射一定区域的现代物流体系。构筑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网络技术为先导的物流信息平台、规模仓储和智能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建立快捷、高效、方便、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逐步向大市场、大仓储、大流通、大信息、大配送为特征的现代大物流方向迈进,使麻城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发展思路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物流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规范市场、配套环境”的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改革开放为动力、先进技术为支撑、优质服务为宗旨,从培育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使物流业成为麻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推进“三化同步”进程、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
在发展的步骤上:一年打基础,三年明显变化,五年大变化,十年初步形成现代物流格局。
在发展的空间上:老城区应该立足于传统商业,建设大卖场、大商场,形成大市场发展格局;新城区应该立足于仓储、配送以及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形成大物流发展格局。
在发展的重点上:在现有市场存量基础上,支持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打造特色物流群落或物流园。即围绕中部石材集散中心建设,形成石材物流园;围绕大别山农机农资大市场建设,形成农机农资物流园;围绕麻城商贸物流园建设,形成汽摩配物流园;围绕兴业公司发展,建设华中地区废钢铁配送中心;围绕中央储备粮库发展,建设粮食配送中心。还可以探索利用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争取湖北能源、湖北煤炭等公司投资,争取建立武汉城市圈超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形成近期年运营煤炭1000多万吨,远期目标5000万吨的规模,彻底解决武汉城市圈用煤问题。现阶段主要是要突出石材物流园建设,力求以此为物流产业的突破口。
在发展的业态上:一是围绕信息流,突破性发展以b2b(商家对商家)和b2c(商家对客户)为主力军的电子商务。近五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以年均8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实现498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网上购物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0.6%。武汉市去年入围中国网店卖家十大城市,网店达3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我国的网络购物规模大,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在我国广大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尚未真正起步,商贸物流还处在现货交易加传统物流的阶段,我市应当抓住机会,通过自身挖潜和外部引进等方式,大力发展以b2b和b2c为主的电子商务,实现商贸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打造“中国网店之都”,实现商贸物流业的异军突起。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引导企业建立或借助已成熟的b2b平台,开拓网上贸易市场,同时积极发展b2c模式,鼓励企业开办自己的网店,实现企业与客户的直接交易;另一方面,武汉今年6月已向淘宝皇冠网店“我的百分之一”开出430万的巨额税单,不少信誉等级高的网店纷纷产生外逃的想法,我们可以借此机遇,利用麻城便捷的交通,辅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淘宝卖家落户我市。二是要围绕人流,大力发展商业贸易、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产业,使麻城成为大别山地区的商业销售中心、武汉城市圈休闲度假中心。三是要围绕资金流,大力引进各种金融机构,建立银企沟通合作机制,提供更便捷、更优惠的金融服务措施,解决物流产业发展中融资难问题。
在发展的方式上:要坚持两手抓。一是着力抓现有企业培大培强。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作业一体化、管理信息化、体系综合化、资源社会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通过培养我市物流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和较强辐射作用。临沂河东区坚持扶持培植东立物流、德正达物流、盛业配送中心等企业,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模式,就是物流业发展的典范。我市可立足现有的物流企业中选择2-3家予以重点培育,采取整合联合、政策优惠、提升经营水平等方式,培育企业能人,催生企业龙头,进一步形成规模大、专业性强的一批物流企业,做到既有效利用我市现有的物流资源,又以点带面带动我市物流产业的发展。二是抓招商引资。
(三)制度保障,完善物流业发展配套政策。
制度保障是政府在政策、标准设置等方面支持和保障物流发展,包括企业的准入制度、银行货币、信贷资金、税收(关税)、过桥过路费、仓储费用等。从临沂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创业初期,主要是靠非市场化的行政性倾斜政策来配置资源的,主要是靠政府的经济制度创新来集聚资源的。只有通过制定出台鼓励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导向上实行扶优扶强,合理降低优势项目的经营成本,才能在价值取向上实现政府和投资者互利双赢的良性发展。同时,必须严格物流项目和企业准入。麻城市应研究出台《关于促进麻城市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市场准入、税收优惠、招商引资、规划减免、财政金融价格、土地供应、交通运输、信息化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等进行全面的规范,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麻城市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
(四)加强领导,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物流包括包装、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分拨、信息处理等七要素。七要素只有得到有机协调和发展才能真正促使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做到有机协调和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市委、市政府要成立促进商贸物流发展领导小组,完善物流工作体制和机构。首先应明确物流领导小组具体议事决策职能,并明确发改局、商务局、经济局、财政局、统计局、交通局、农业局、供销社等相关部门以及办事处、开发区在发展物流业应承担的具体职责。其次应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
现代物流涉及的行业、部门众多,这就要求加强部门、行业之间的协调机制,要有高效的物流管理体制,因此应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抓物流产业工作,承担具体事务,保障物流产业的发展。加大物流工作督查考核,坚决落实各项物流发展的配套政策,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要加大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物流人才,以人才托起物流高地。要注重打造物流品牌,提升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出类似“中国临沂、物流之都”的品牌,促进我市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于经济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篇5
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15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5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15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15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堽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15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15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28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2015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15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15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69.07%;村级负债总额达11.76亿元,平均每个村32.13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15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5.31亿元,运转资金缺口219.5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15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2.5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58.3%,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15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于经济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篇6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份量持续加大
20xx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11. 8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2.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7.5亿元、107.1亿元和67.2亿元,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同期的37.6%、57.6%和49.3%调整为今年的41.3%、59.6%和50.4%。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全市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208.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5%,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贡献率稳步提升
20xx年,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增速达19.6%,高于gdp增速4.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9.2%,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3%。泸州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1%。分产业看,民营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7%。
3、民营经济税收所占比重扩大
20xx年,私营经济税收收入达5.6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增长60.6%,增幅高于全部税收27.1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比重达11.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个体经济税收收入达3.0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增长4.4%,占全部税收比重达6.4%。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泸州财政重要的、稳定的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收入来源。
4、民营企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20xx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户数为8.1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90.7%。其中,私营企业8332户,同比增长7.9%,个体经营户7.2万户,同比下降3.6%。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注册资本金总量达111.4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部企业注册资本的40.5%。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97.3亿元,同比增长31.0%。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6.7万元。
5、民营经济成为拓展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力促进农村部分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xx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1.2万人,新增0.7万人,增长3.2%。
6、民间投资增势强劲
20xx年,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46.6%上升到56.5%,上升了9.9个百分点。
7、民营工业表现突出
20xx年,民营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4.1%,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65.9%,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161.4亿元工业增加值中,民营工业完成了94.1亿元,占58.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占比58.4%,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8、民营商业占据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
20xx年,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3.4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6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72.2%。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1、民营企业素质不高,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在: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业主大多学历不高,许多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追求目标短期化,没有干大事业的`气魄,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使企业经营起伏波动较大,更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多数企业未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职工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企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业主管理水平偏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用人机制陈旧,企业业主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术、有销无营”状况。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满足于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思进取。特别是有一些改制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拚设备、拚消耗,不愿投资扩大再生产,不愿进行技术改造。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私营企业家开拓意识不强,客观上造成了私营企业竞争力低下,严重地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尽管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仍然偏小。20xx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只有13.8万元。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小,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4、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融资靠银行贷款很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私营业主大部分精力在组织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难以扩张,效益无法提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有效资产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5、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型企业少。目前我市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几个领域,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比较少。
6、政策落实困难,经营环境不尽人意。近几年,我市大力整治投资发展软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仍有一些难如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民营企业用地、户口申报、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歧视,民营企业经营的行业限制范围大,在建设用地、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也多有不如。同时,由于体制、观念上的原因,一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平等地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进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优,发展快,环境差,发展慢,这是经很多地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尽快清理并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实民营企业本应享有的待遇,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二要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强化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机制,为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市场正当有序的竞争。
2、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选择一些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率先突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整体,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波及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民营经济的聚集化过程。要重点发展有传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要选择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的大型企业、有发展潜力和填补产业空白的中小企业、外向型和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植。要重点扶持已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目录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和本地资源丰富的工业制成品等。
3、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不同条件,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努力使园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板块。
4、进一步做好招引工作,拓展项目来源
如果按照早期温州那样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话,想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必须实施超常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来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动员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参与招商,使其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基础资料,排出重点项目,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多层次的招商活动,做足做细做实招商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5、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约瓶颈
对民营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在技改补贴方面,把民营企业的技改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建设项目方面,除国防以外的建设项目,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建设。在生产经营用地方面,要让民营企业参与竞标。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对民营企业申请对外经营权、开展进出口业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都应大力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兼职和承包技术项目,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除享受该企业的待遇外,国家给予其他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应同样享受。在税收方面,对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的产业,以及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安排下岗职工就业,要给予税收减免。
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要积极建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服务。政府部门应在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渠道,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突破民营企业的资金制约瓶颈,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开拓创新
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重要的是要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管理的素质。在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民营企业重视物质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而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转型、提升的加速,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有了人才就能够实施科技开发,进行开拓创新。民营企业要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借助其科研力量合作开发项目;要积极购买专利技术,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参入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