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6篇

时间:2022-12-10 15:04:10 分类:调研报告

对待调研报告,大家必须要根据上级的命令,制定出可行性高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是调研事件的文字证明,是落实一项程序的书面说明,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6篇

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篇1

一. 产业化扶贫的现状

从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间,我县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不包括老区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760.8万元。这些资金按照项目文件中的用途进行分类:第一,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也就是实施了“整村推进”贫困村面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264万元。第二。用于柑橘产业化建设184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广大农户基地建设、124万元用于龙头企业。第三,46万元用于魔芋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大户。第四,46.3万元用于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和大户。第五,68.9万元用于生猪产业化建设的龙头企业和大户。第六,14万元用于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第七,40.5万元用于药材产业化建设。第八,18万元用于桑蚕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九, 48万元用于山羊及其它。另外还有31.1万元用于商业其它非产业化扶贫方面。

到2007年底,全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6家被评为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魔芋加工企业多仁食品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时珍堂巴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鹏程茧丝绸有限公司、恒兴公司是我县各特色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这些企业效益好,发展前景广,对产业的带动性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贫困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到2007年底,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拥有会(社)员1922人,可以带动农户25368户。野花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催化产生了全县的蔬菜龙头企业——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从而壮大和发展了我县的蔬菜产业,同时也使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走向了富裕。刚刚验收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野三关大湖坝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县直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其广大村民的努力成立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仅只是带领本村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其它六个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周边六个村的农户也自愿加入到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也摆脱了贫困。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地方政权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机融合的典范,不仅经济有了飞跃发展,而且还有效的促进了精神文明。官渡口镇魏家 村村民杨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发展生猪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拥有一万头规模的养猪场一个、年产2000吨饲料加工厂一座,并且还在八个行政村组建了“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27户。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对本社成员实行“供饲料、供仔猪、供技术”的三供措施,有效带动了官渡口生猪产业的发展。

五年间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760.8万元,按照使用效果进行分类。第一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对产业带动明显并起到了产业化扶贫作用效果的资金投入有:1.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20 万元;2.多仁食品有限公司7.5万元;3.双敏饲料有限公司7.5万元;4.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万元;5.鹏程蚕丝绸有限公司18万元。以上五项合计61万元,占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8.02%。第二类,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产业化建设资金264万元(平均每个村3万元),除野花坪村和大湖坝村的产业化扶贫效果明显以外,其余的村产业化扶贫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额度小,为了达到其它验收标准而没有用于发展生产或者说产业化建设上面,但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总的扶贫效果很好。第三类,用于柑橘产业带基地建设的60万元,目前还无法判断其效果。第四类,用于科技示范、柑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124万元(两个企业),目前产业龙头没有形成,科技示范作用不明显,资金使用情况不详。第五,剩余的344.8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占五年来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45.32%,没有发现业主的申请文件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立项的文件,没有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检查督办的记录,没有发现项目竣工验收的文本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项目效益的只字片言;县扶贫办具体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扶贫股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项目的来龙去脉,现在只能在档案中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和下拨资金的通知文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的产业化扶贫可以概括为:上级重视,农民期盼;有人先行,成效显著。但是,有限的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管理极端混乱。

二.产业化扶贫的工作方向

产业化扶贫是国家制定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实践还是从战略上都完全可以肯定:实现广泛而且高度的农业产业化是广大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落脚点和归宿。产业化扶贫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最主要和最复杂的是涉及到千变万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产业化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圆满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产业化扶贫任务,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首先,重新提高认识,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产业化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从本质上得到提升,改变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社会的现状,从而实现富裕文明的共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因此,产业化扶贫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落脚点。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果不实现产业化不仅不能融入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而且只会更加贫穷和落后。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共识与合力。只要万众一心并齐心协力,产业化扶贫就一定会出现新的可喜局面。

第二,广泛发动群众,提高农民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程度。广大贫困农民都是纯朴善良的,但是小农意识和局部眼前利益仍然还是很普遍,从而导致产业化扶贫所需要的社会化协作生产的合作意识不强。产业化扶贫的最终结果肯定会给广大贫困农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但是在这个巨大利益和好处还没有实施之前广大群众的怀疑观望态度我们应该理解。为了解除群众的观望怀疑,我们一方面要做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设置现实的利益引导机制。这个现实的利益引导驱使机制就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无偿的财政资金扶持,让农民没有风险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带来的更大利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相应的产业也就会自然形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龙头企业的经济风险,而且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也更加有保障。巴东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使产业龙头企业的形成,产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与配合。

第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无论是从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贫困地区每处都不尽相同,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产业化扶贫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和采用统一的方法模式。对于产业的确定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并结合市场发展前景,汇集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扶贫资源的可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不仅能够对广大农民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及其生产要素参与到规划产业建设之中。真正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完全可以使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起到“引窝蛋”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还可以避免盲目决策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还可以防范套取和贪污扶贫款现象的发生。

第四,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打开山门招引八方商客,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和新方法,而是别人无数成功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我们之所以仍然还很贫穷就是因为对外开放不够、融入市场不够。产业化扶贫就是要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市场使我们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外开放?怎样融入市场?尽管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涉及到众多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利用我们现在已有的条件可以做很多有益于对外开放融入市场的工作。县乡所有扶贫干部都配置有电脑,利用互联网络将我们产业化扶贫的具体项目进行广泛的发布,帮助项目单位寻找合作的客商和市场。我们拥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客商拥有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寻求优势互补、实行互利共赢不仅只是我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需要,而且也是客商壮大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广大扶贫干部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一定有能力和可能为产业化扶贫项目打开进入市场的大门。即使是我们达不到这一理想之目的,但至少可以避免盲人骑瞎马的产业化扶贫。

第五,依靠科技,扬长避短,发挥特色,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和限制了大宗农产品不可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和遵从这一客观现实。但是客观公正的大自然同样也赐予了我们众多别具特色的农业品种。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将这些别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成为产业,并且形成现实有效的经济支柱。“有批量的不值钱,而值钱的没有批量”。这就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现状高度准确的表述,前者属于产业链条不健全,而后者属于产业还未起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进行产业化扶贫。要依靠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化扶贫中的作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产业化扶贫政策和项目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倾斜。只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最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并且选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我们应该坚信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不会逊色于发达地区的大宗农产品。

第六,增加产业化扶贫公共需求的投入,搞好必要的公共需求配套服务。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凡是产业化扶贫有起色和搞得很好的项目都不是依靠的扶贫资金,而凡是准备依靠扶贫资金搞的所谓产业化扶贫项目没有一个有起色;事实上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也不可能实现产业化。但是,所有产业化扶贫项目都需要公共投入,而这些公共投入对于项目业主一般都是不愿投入和风险相对较大的投入,因为这些公共投入多半不会形成有形资产,也不会有直接的收益。目前产业化扶贫项目普遍缺乏公共投入,即使有起色的产业化扶贫项目也不例外。这些公共投入包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规划产业的对外宣传和广告、相关必要的技术和信息、生产经营人员的技能培训、奖励和激励基金、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及必要的水、电、路等硬件建设诸方面。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而且可能在公共投入方面有所作为,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产业化扶贫会起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

搞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说是缺少资金。只要高度负责的对产业化扶贫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就会发现——缺少资金说是错误的。其实,我们进行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广大民众普遍缺乏坚定不移的创业精神和具有开拓创新并且有奉献精神的众多领头人。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要营造一种全民创业文化氛围。产业化扶贫需要创业文化的引导,要实现最充分更广泛的产业化扶贫,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实现产业化的强烈愿望和锲而不舍的顽强追求。要把这种强烈愿望和顽强追求精神熔铸成为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务求实效”的产业化扶贫之魂。凡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浙江经济繁荣的背后,创业文化在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这种创业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氛围,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可并追求的价值观。我们的创业文化要使贫困地区的人们普遍有一种危机感和寻求突破、求得生存、争取繁荣的强烈欲望——这些浸透人心的观念,有助于孕育出智慧之花和财富之果。扶贫开发创业文化还包括行之有效的快速形成贫困地区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和高额垄断利润的长期稳定可靠的来源渠道的方法——也就是如何使我们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战略联盟网络体系的科学方法。这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比给予资金扶持更重要更起作用。

第二,要发现、培养和启用农村能人。农村确实存在一批能人,他们认识问题深刻,事情看得比较长远,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对于新生事物反应敏锐,对种植(养殖)技术熟悉有的甚至还很精通,对市场也有了解有的甚至闯荡市场多年;在当地普遍具有感召力和号召力,他们的家境在当地显得比较富裕,这些就是农村能人的标志。我们的产业化扶贫需要得到这批农村能人的支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使他们看到更大的希望和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我们所设置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要有利于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到产业化扶贫中来。要广泛宣传产业化扶贫政策,教育广大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产业化扶贫并不是给钱给物,而只是帮助他们寻找一条走向广阔市场的道路。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做,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

第三,要召回一批学有所成并且在发达地区打拼和训练有素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贫困地区的创业大军,而这一批学有所成并且训练有素的学生就是这支创业大军的代表和先锋。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富裕文明也是人之常情,广大莘莘学子的这种情怀甚至更浓。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激起他们更加浓厚的思乡情怀,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并且义无反顾地回来建设家乡。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乡产业化扶贫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要使他们对产业化扶贫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宿感。对于即使人不能回来的心也要招回来,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他们在技术、信息、市场以及资金等方面对产业化扶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第四,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巴东产业化扶贫的现状不仅不能激发这种热情,反而令人心寒——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严重违反项目管理程序、高度暗箱操作,故意制造混乱破坏正常项目管理秩序,千方百计躲避正常的监督和管理,最终没有扶贫效果。针对如此现状,只要稍微具备正常逻辑思维的人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暗箱操纵者有故意贪污扶贫款的主观企图;从巨额扶贫资金如同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的结果来看,掌控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暗箱操纵者有贪污扶贫款或者伙同项目业主贪污扶贫款的重大嫌疑。尽管我们的调查研究无权对此定性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客观事实给我们的产业化扶贫带来了阴影和阻力。如果明知有问题而不查处,这本身就是对这种行为的默许承认和支持,势必仿效者会越来越多,即使人们不仿效也很难形成对产业化扶贫的高度热情。

为了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扶贫资金的效益,为了扶贫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建议在纪检监察部门的主持下对调查期存在疑问的扶贫项目进行清理和整顿。

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篇2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

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xx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计划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xx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xx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xx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xx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xx年十一五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预计羊存栏达103.79万只,出栏肉羊36.35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2.7万只增至目前的3.4万只,增长25.9%。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1.2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4.1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篇3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秦巴片区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为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县委主要领导要求,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扶贫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24日,深入各乡镇(场),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20个乡镇(场)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138839户,603478人,总劳动力数为343674人,外出务工人数达13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40.4%。全县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0.9亩,其中:水田面积98107亩,旱地面积431193亩;山林面积252万亩,水面面积42.4万亩。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45.3%;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7亿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67.9%、10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1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30.5%。

郧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7201户,2595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2%,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57.5%;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72人,占总人口数的3.8%;有4871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35.1%;有2405户没有通电,有212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1618户,占总贫困户的47.7%。其中因灾致贫的有13770户,占15.8%;因病致贫的有18476户,占贫困户的21.2%;因学致贫的有7325户,占贫困户的8.4%;因工程致贫的有2047户,占贫困户的2.3%。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十堰召开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郧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13处,铺设饮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5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80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1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2012年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2013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1374万元,其中扶贫搬迁1305户、1044万元;生态移民1098人、3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000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8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215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15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51户,到户资金120万元,生态移民5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142万元,生态移民67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194户,到户资金155.2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0万元。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2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9534.6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8144.6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8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8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7.02万亩,人平1.3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3.6万亩,其他1.4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3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104.97万元,74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20头,年收入增加3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2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50元。

5、倾斜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郧府、统香、渝川等一批市、县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已向渝川、郧府、统香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贴息1000多万元,拉动贷款3.3亿元。其中,向渝川贴息300余万元,拉动贷款近一个亿,带动10余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龙瀑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给予扶持,贴息50万元,拉动贷款1500万元,使景区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区收入大幅增加,景区沿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00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3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围绕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发农产品近20个。

6、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推行1321帮扶工程,每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同时建立了县直单位责任到村、资金到村、技术到村、督办到村的四到村帮扶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帮扶,近三年帮扶资金达1800余万元,仅省烟草局就向大柳乡帮扶400万元用于发展烟叶产业。加大行业扶贫力量整合力度,统筹水利、移民、发改、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积极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涉农资金3亿元用于贫困村建设。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在项目实施的乡村张榜公布,对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对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定期审计制,按时对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展和效益情况进行验收检查,确保了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扎实开展扶贫培训,通过雨露计划转移培训4000余人,转移就业率达96%,举办科普讲座及核桃、蔬菜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0场2万人次。同时,选派老区乡镇分管扶贫的干部到内蒙古等地学习,并对11个儿童减贫试点村村干部进行了规划编制培训,大幅提高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水平。

7、坚持规划引领扶贫,片区攻坚扎实起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新机遇,切实加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及时成立了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科学编制了秦巴山片区(郧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规划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保等六大类228个项目,总投资395亿元;精心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确定核桃、蔬菜、乡村旅游为三大主导产业,分三年实施,总投资1.8亿元,每年投资6000万元;快速推进项目实施,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共有112个,总投入达49.5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5.18亿元。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其中两家企业已投产经营;支持产业发展基金已到位8000万元,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已落实5515万元,扶贫重点县每年增加100公里的公路建设指标,今年已落实42公里。

三、现阶段致贫原因分析

尽管前阶段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整体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仍有25.9万贫困人口。经综合分析,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灾害频发。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保水性差,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少数脱贫人口由于底子薄,基础不牢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极易出现返贫,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脱贫―返贫―再脱贫―又返贫的怪圈。据统计,全县每年因灾返贫的达13770户。仅今年5月份连续两次灾害,造成大柳、青山、杨溪、谭家湾等1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农业损失严重,受灾人口8.5万人左右,尤其给生活在山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贫造成严重影响,因灾返贫人口多达2万余人。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了脱贫的一大制约。一是通达能力弱。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建设项目的投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260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沥青路,100%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由于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山大人稀,路只通到村部,对交通有改善但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村村通工程都是只修到村部,组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有很多还没有公路;第二,由于2003年村组合并,原来的行政村有很多都变成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只是到达了现有建制村,原来自然村没有到达;第三,村级断头路在全县各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青山镇九里岗村有一个汽配厂就是由于出行条件不好而迁走。二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48713户居住土坯房或草房,占全县总户数的35.1%。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很大一部分成为危房。如大柳乡双坪村,距大柳乡集镇25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边远村,全村共168户、598人,仅有原村小学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其他均是土坯房,70%左右的房子属于危房。三是人畜饮水难。我县从启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已经解决了28.41万人的饮水难问题,但目前仍有19.88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或饮用不上安全水,像今年这样的大旱天气,这个数字要比平常年份大得多。如:大柳乡双坪村全村598人仅靠一个水质非常差的小水沟过日子。谭山镇腰庄村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曾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修建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目前,全村仍有两个组因为没有水吃,农户都是直接饮用山上流下来的水或下雨收集的水,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天旱,部分农户缺水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掏钱买水、挑水、水循环利用的现象。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农村第一轮电网改造时,我县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中高档家用电器及钢磨、打麦机等小型农用机械已普遍进入普通家庭,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叶大乡王良村因路途太远,农电改造成本太大而尚未实施,至今仍用房县的电。白浪镇年缺电在200万度以上,由于电量的严重不足,群众的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受到限制。

3、公共服务不够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我县山大人稀,农户居住分散,村虽然有卫生室,但医疗基础设施差,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弱。尤其在大柳、胡家营、五峰、叶大这些乡镇群众就医要走很长路程,甚至跨村就医。农村新农合实行门诊统筹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平时买药报销手续过于繁锁,报销比例过低、药品种类有限,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红岩背林场,由于是事业单位建制,全场只有一个医务人员,经常出现多人患病,而医务人员只能顾一个人的尴尬局面和小病拖大、大病拖死的事情。据调查,全县有15个村没有村医,有64个村级卫生室无法开通网络,新农合参合人员看病极不方便。在就学方面,教育资源整合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由于教学点的撤并,学生只能到比较集中的学校或集镇上学,也有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来读书。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单独上学让大人非常担心,家长只好租房子陪读,一方面开支加大,一方面租房子陪读又造成了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

4、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我县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木瓜、柑橘种植面积很大,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老百姓见不到效益。如:五峰、杨溪、南化塘等乡镇发展的木瓜产业,由于市场疲软、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支撑,导致去年以来成熟的木瓜长在树上、烂在地里,老百姓发展产业的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二是产业基地缺乏管理。由于发展农业产业的周期较长,老百姓把果树栽上之后就不管了,导致果树该挂果的时候没有挂果,该丰产的时候没有丰产,长期没有效益,挫伤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三是产业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乡镇为了发展产业,引进品种时,没有综合考虑地区的适宜性,结果引进的特色产业不适宜本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导致产业成不了气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扶贫资金,而且也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四是水系配套不到位。表现在农业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5、农村实用人才匮乏。全县总劳动力34.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13.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0.1%。外出务工的基本都是青壮年,留守在家的多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受年龄和文化程度限制,这些留守农民难以适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如:谭家湾镇五道岭村有两户,其中一户种了4个大棚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另外一户种了2个大棚,年收入达到12000元左右,这两户所处地理位置基本一样,自然条件和水系配套设施相当,但在收入上却有着巨大差别,主要是收入低的农户没有掌握实用技术。另外,有些贫困村群众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靠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府救济来勉强维持生活,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6、资金投入不够。一是资金投入不均衡。政府的资金主要投向了重点乡镇、重点片区,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一些偏远的乡镇、村,由于没有区位优势,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深。二是村级发展缺乏活力。由于近年来,各村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县村级债务高达4.12亿元,平均每村达118万元。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15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左右(在叶大修路成本高达每公里28万元),每修1公里资金缺口达10万元以上。由于村级债务的累计叠加,大部分村基本处于保运转和还债中,发展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三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扶贫搬迁,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12万元。目前,国家扶贫搬迁政策按每户8000元的搬迁标准(2000元/人,每户不超过4人),危房改造政策每户7500元,即使把搬迁扶贫、危房改造等政策全部都用足,也仅有15500元/户补贴,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仍旧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

7、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比如:白浪镇杨沟村的支部书记杨丰才,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的支部书记谌宏远、冻青沟村的支部书记胡光宝等一批村组织负责人,头脑灵活、牺牲奉献精神强,村组织的战斗力强,村里的面貌变化很大。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有一部分村干部私欲太重,缺乏牺牲奉献精神,把自已的事看的很重,对村里的事用心不够,了解村情一问三不知,征求意见没有一条拿得出手。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脱贫困致富。

四、加快扶贫攻坚的对策与建议

1、把扶贫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党的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目前仍有1/3以上的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应把扶贫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要站在这个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要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牢脱贫致富基础。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按照统筹城乡和与产业相配套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山、水、林、田、路、电、房的综合治理和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打牢农村发展的根基。与此同时,要注重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抓好生态绿化,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3、大力发展绿色致富产业。发展致富产业,培育造血功能,是最好的扶贫方式,要将产业建设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一是对于已经确立的主导产业,要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力争做出规模和效益;对于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要做适当的调整。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桑蚕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不适宜再作为县里的主导产业,可把茶叶调整为县里的主导产业,形成蔬果药畜茶的产业格局。二是要以十堰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尤其是我县种植规模较大的柑橘、木瓜产业,要深入调查研究,下大力气引进培育加工企业,把最大的规模变成最大的经济效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发展产业的甜头。三是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股份制等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走市场化的路子,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要整合县内的培训资源,培养适合本地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4、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扶贫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光靠扶贫办的专项扶贫资金,解决不了大问题。县委、县政府应该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一把攥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另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

5、扎实搞好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是一个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一是要拓宽渠道,多从能人、创业成功人士中选拔,还可以通过政策调动,让一些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返乡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二是在对所有村书记进行分层、分类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要健全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和任用机制,能进能出。

6、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统筹解决好贫困人口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的问题上,一是要拓宽覆盖面,二是要提高保障水平。另外,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确实无能力脱贫的,政府要考虑兜底供养,对因病因灾陷入阶段性贫困的,要及时给予救助,并提高标准。

7、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机制。扶贫攻坚见不见效,工作机制是很重要的因素。考虑我县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包保共建机制,包保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县领导包点,二是县直单位包村,三是机关干部包户。共建主要是动员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村企双赢。

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篇4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 有心无力 。

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思路和建议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 雨露计划 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篇5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级产业。近几年来,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态势强劲,成为拉动宿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2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

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为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廖廖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篇6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xx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xx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

“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

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

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

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三是要建立国家级茶叶科技示范场。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

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7.弘扬茶文化

我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要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积极筹建三大中心:茶艺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组建茶艺表演队,寻找一套适合千岛湖茶特点的品茗茶艺,在茶艺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岛湖茶的风采;挖掘、收集整理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游人、客商介绍我县茶叶文化,提升千岛湖茶文化内涵;建立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设置推介载体,向外推介我县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我县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8.发展茶旅游

我县拥有举世闻名的千岛湖,为发展茶文化、茶旅游提供不可多得的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做优做强茶旅游文章。一是要开发茶旅游产品,制作开发适合旅游销售的茶叶产品及相关纪念品,创新营销模式,与旅游紧密结合,即促进茶产品的营销,又提升旅游内涵;二是要开辟1~2条茶旅游观光线路,依托千岛湖强大的旅游优势,在茶叶生产、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关注茶叶,宣传茶叶;三是开发休闲观光茶园,选择交通较便利、茶园景观秀美之地,配套相应的供游人采制设备、品茶休闲场所,积极拓展茶园休闲观光游;四是推进茶馆业的兴起,千岛湖镇作为“休闲度假胜地”,要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味浓、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馆,增添城市休闲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的和谐发展。

《2022手游产业调研报告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