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精灵的音乐教案6篇
通过认真准备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为个别辅导和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教案内容的实际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蓝精灵的音乐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蓝精灵的音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欢快、流畅的音乐风格,用图谱来感受、了解aba的曲子结构。
2、运用肢体感应a段的渐强渐快,分辨b段乐句的音乐元素。
3、借助故事情境来想象,体验倾听、辨析、互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小的矿泉水瓶、水、盖子里有颜料、魔法布、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1:27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森林里,有一间小木屋,里面住着小精灵,她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
2、提问:什么叫变魔法?(幼:变魔术……)
会变出什么异想不到的东西呢?(幼:好吃、好玩……)
3、小结:变魔法就是会出其不意变出你想不到的东西。
二、情境贯穿,感受旋律。
1、承接:小精灵会变很神奇的“魔汤”,变魔汤时,要用到瓶子和布。(遮挡)
2、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开始神秘的变魔法。
3、播放音乐——一边听音乐,一边变魔法。(师故作神秘的肢体动作和着音乐节奏魔法)
4、音乐结束后,水瓶里的水变色了。
提问:在变魔法时,老师做了哪些动作?
(幼:点一点、摇一摇、手指收拢放开的动作……)
三、绘画记录,引出乐谱。
1、承接:小精灵把魔法配方放在音乐里,我们尝试着把音乐记下来。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用记号笔在黑板上描绘乐谱。
3、梳理经验,提问:谁能看明白这个魔法秘诀要做些什么事情?
(搅拌——用力转圆圈;追问:一共要搅拌几次?3次。在什么时候要搅拌?)
(手晃动——谁能看出来用有什么不一样?回应:反正看上去下边要比下边要长一点,大一点)
(追问:还有两个很小的点点。在哪里?幼儿在乐谱上指认。回应:点住它,不让魔法逃掉噢。)
(??——这是问号。回应:等到我们上了小学就知道它的用处了)
4、幼儿通过图谱,聆听音乐。(教师带动幼儿做动作)
细节提问:每一次搅拌好后,要加几次魔法?(4次)
四、动作感知,深入乐段。
1、老师带动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提出拿瓶子的要求)
常规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前边,不要乱动噢,不然魔法可要逃走了。
道具准备:这一次没有在瓶盖上涂上颜料。
提问:怎么了?——幼:没有变出来。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的原因。
细节回顾:先轻一点搅拌,后再变快速度。
小结:力气不一样,速度不一样。
4、再次尝试听音乐变魔法(节选到搅拌动作)
5、接着讨论摇晃的动作,轻的几次?重的几次?
6、收回瓶子后,用音乐把魔法传递给大家。(闭上眼睛)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师:请小朋友们随意站在一个瓶子前面,用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魔法师变魔术可要用到魔法布噢。”请幼儿将布盖在瓶子上。
2、师幼和着音乐做动作。
3、音乐停止,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许个愿,就能美梦成真。
4、揭开布,孩子们发现了瓶子水色的变化。
六、延伸活动:
师:这首好听的音乐名叫《加速度圆舞曲》,可以叫爸爸妈妈到网上搜索一下,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这首好听的乐曲。
活动反思:
在反思中,我意识到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个性。我的主打比较强,没有放手让幼儿自己大胆去思考讨论尝试,在引导幼儿音乐欣赏上面还没有达到目的,在分析音乐上让幼儿去说,去做,不一定一直是我带着幼儿说,同时,也看到了随机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及自己在引导幼儿学习、随机教育策略方面的欠缺。
蓝精灵的音乐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 通过聆听《小青蛙》、《野蜂飞舞》,演唱《小青蛙找家》、《小蜻蜓》,感受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所表示的动物,并通过演唱和身体的动作表示自身保护动物,维护大自然的心情。
二. 复习歌曲《小青蛙找家》,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并进行个歌扮演。
重点、难点
聆听乐曲《小青蛙》,初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几表示力,感受乐曲《小青蛙》的音乐性。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
二. 复习歌曲《小青蛙找家》
1. 聆听歌曲《小青蛙找家》,感受歌曲的.旋律,并随歌曲旋律的节奏进行拍手。
2. 跟着歌曲的旋律自由歌唱。
3. 跟着老师的琴声进行歌唱,教师指导同学用轻声歌唱的方法进行练习。
4. 教师进行个别检查,鼓励同学要将歌曲背出来。
5. 跟着音乐一起边唱边扮演。请同学上台扮演。
6. 给歌曲配上简单的打击乐器。
教师出示铃铛、木鱼等,复习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并请同学进行自由练习。
教师请乐感较好的小朋友进行示范给音乐伴奏。
同学用乐器个歌曲进行伴奏,感受打击乐器的作用。
三. 复习欣赏教学
1. 聆听乐曲《小青蛙》,感受拉弦乐器二胡的演奏效果和音色。
2. 随着音乐的不时变化,同学自由创编动作进行扮演。教师请局部有创意的同学进行上台扮演。
3. 再次感受乐曲《小青蛙》,加深对二胡音色的印象。
四.师生再见
教学随笔
蓝精灵的音乐教案篇3
活动来源:
主题“多彩的秋天”实施过程中,带领孩子们去校园内找秋天,好多孩子都对树木的变化感兴趣,有的发现树叶变枯了,有的发现树叶随风飘到了地上,甚至有的小树光秃秃的了,看到这些,孩子们很难过,以为小树枯死了,当我告诉他们,这是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小树还是有生命的,到了明年春天,又会变绿的,孩子们都露出了喜悦的神情。乐曲“小树和小精灵”,孩子体验到的就是有生命的小树和小精灵快乐游戏的愉悦情绪。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调,通过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情节、动作、初步感知乐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性质。
2、创编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小树生长的生活经验 小树和小精灵的胸饰 仙女棒
活动过程:
一、 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跟你们玩一个“木头人”的游戏。(复习已有经验,木头人的不同造型)
二、 欣赏乐曲
1、听乐曲“小树和小精灵”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很好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欣赏。
2、师讲述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蓝精灵的音乐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调,通过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情节、动作、初步感知乐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性质。
2、创编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树、小精灵的头饰 魔法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
1、听乐曲"小树和小精灵"
2、师讲述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3、再听乐曲,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性质。
4、请个别小朋友贴出小树跳舞的部分和小精灵跳舞的部分。(出示图片小树小精灵)
二、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一)欣赏a段乐曲(小树生长)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创编各种生长姿态,如:用身体表示躯干生长,用受臂表示枝叶生长。提醒幼儿小树长大了可以随风摆动
(二)继续欣赏a段,继续生长
(三)欣赏b段乐曲(小精灵游戏舞蹈)
1、引导孩子说说精灵出来的样子(可以跳,飞,转)
2、创编游戏,舞蹈,抚摸,浇水等动作。
四、合作完整表演
1、男女分角色表演。
2、自选角色表演。(发头饰给小朋友)
五、活动结束天黑了,小树,小精灵要睡觉了
反思:
对于初步接触外国作品的我班幼儿来说,要通过乐曲的快慢节奏来分辨小树和精灵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节奏的快与慢,只能意会不能用语言表达,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节奏呢?在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时,我用点头,晃动身体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孩子们通过我的'提示,马上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有的用小手做波浪动作来表示慢的节奏,有的用小脚快速踏地表示快的节奏,在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的过程中,孩子意会了乐曲中的快慢不同,分辨出了a段音乐小树生长和b段音乐精灵游戏的不同意境。
总之,对于孩子来讲,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蓝精灵的音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会跳小精灵的律动。
2、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欣赏过动画《糖果仙子之舞》。
2、材料准备:音乐cd《小精灵》、律动vcd《小精灵》、头饰小鸭、节奏卡(×-×-|××××|);自制魔法棒。
活动过程:
一、体态预备。
1、教师出示魔法棒,讲故事《小精灵之舞》导入。
教师:“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仙女王国。仙女王国里住着许多漂亮的小精灵。小精灵们每天都会快乐的舞蹈。有一天,仙女王国里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美丽的仙女用一根神奇的魔法棒一点,小精灵就会变出许多漂亮有趣的动作。”
2、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自由律动做有趣的造型动作热身。
二、听辨旋律。
1、教师播放音乐cd《小精灵》,幼儿倾听音乐,想象并说说小精灵花园里的美丽景象。
教师:“花园里可能有什么?”
2、教师出示节奏卡,引导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感知节奏。(用拍手、跺脚等多种方法感知。)
三、肢体体验。
1、教师扮演仙女,用“魔法棒”将幼儿全部变成“鸭精灵”,并请幼儿随音乐表现小鸭的动作。
教师用照相机捕捉幼儿有创意的动作。
2、教师播放律动vcd《小精灵》,幼儿模仿律动动作。(牵手转圈,小鸭走、互挠痒等等。)
3、教师引导幼儿完整地表现动作。
四、配乐表现。
教师播放音乐,并引导幼儿完整跳律动《小精灵》。
五、音乐游戏。
1、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
2、全班幼儿做“小鸭精灵”的动作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小班音乐律动《小精灵》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活动。根据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活动很枯燥。活动中,首先以一首欢快的曲子吸引幼儿,开始的导入部分很成功,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为后面的活动做了成功的铺垫。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能大胆尝试模仿动作,乐意用身体摆出各种造型动作。 我觉得本次活动还是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中我尝试把游戏化、情景化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主表达和表现。活动中幼儿兴趣很浓,参与积极性也很高,通过律动游戏,体验到了韵律活动的乐趣。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而且获得了活动的快乐。 但是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在创编动作时,虽然孩子们能创编出老师想要的动作,但有个别孩子还是比较茫然,想象力很有限,分析原因,我想这应该跟平时的经验积累有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多给孩子创造学习机会,给于孩子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
蓝精灵的音乐教案篇6
教学内容:
1、 欣赏管弦乐《野蜂飞舞》
2、 学唱歌曲《小蜻蜓》
3、 律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听、看看、说说、唱唱、演演等活动,感受并表现歌曲《小蜻蜓》优美抒情的
音乐情绪。
2、 通过聆听管弦乐《野蜂飞舞》,培养欣赏音乐的注意力,想象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
象,并尝试多元化地表现。
3、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蜻蜓胸饰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着《小蜻蜓》伴奏音乐、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感受、学唱并表现歌曲《小蜻蜓》。
1、启发谈话。
[师]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蜻蜓吗?”
[生] “见过,见过……”
[师] “喜欢小蜻蜓吗?”
[生] “喜欢,很喜欢。” (随机贴上“小蜻蜓”画纸)
[师] “那你们见到的小蜻蜓,它们在干什么呀?”
[生] “它们在做游戏;找朋友;捉害虫……”
2、第一遍律动,自由表演。(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吴老师想看一看你扮演的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音乐停后动作造型。
[师] “你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生] “我在捉虫;我在玩;我在休息……”
[师] “真是一群能干的小蜻蜓。” “你们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美吗?”
[生] “美”
[师] “是的,它很美。就像小蜻蜓飞呀飞,飞呀飞,太美了!”
3、第二遍律动,发现美的和与众不同的动作。 (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我们再来做做小蜻蜓,这么美美地来飞一飞。”
4、鼓励动作美的和动作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同学,请他们做一做,大家学一学(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5、第三遍律动,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师] “我们这里肯定还有许多爱动脑筋的小蜻蜓,吴老师都来不及看,现在我要好好地再来找一找。”
6、引导
[师] “咦,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蜻蜓,它们会在哪里飞呀?”
[生] “池塘边;草地上;荷叶上;花的身上……”
[师] “我这只小蜻蜓飞累了,哪棵小树愿意让我停一停,休息休息?” “小蜻蜓除了可以在小树上休息以外,还能在哪里休息呢?”
[生]“ 小花;大树;荷叶……”
(学生随机演一演,教师随机去停一停)
7、第四遍律动,情境表演。
[师] “现在你可以做一只快乐的小蜻蜓自由地飞翔,也可以找个空位,做做花儿,草儿,房屋,庄稼等等,让小蜻蜓到你身上来停一停,帮你捉捉虫。”
8、听录音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师]“ 小蜻蜓帮庄稼们捉掉了虫子,庄稼可高兴了,都唱起歌来夸小蜻蜓。你们听听,庄稼夸小蜻蜓什么了?”
[生] “夸它是益虫;夸它是捕蚊的小英雄……”
9、按节奏念歌词
[师]“ 让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小蜻蜓。”
10、听教师范唱
[师]“ 小蜻蜓那么棒,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精灵,老师也想来夸夸它们了。”
11、听琴声伴奏唱
[师]“ 我们也试着用歌声来夸夸这群小精灵吧!”
12、听录音伴奏,再唱
[师]“ 有些小蜻蜓偷懒了,还没捕到蚊子它就把翅膀放下来了。”(随机唱唱不连贯的第一句)
“勤劳的小蜻蜓可不是这样,它们会在捕到蚊子之后再把翅膀放下来休息。”(随机唱唱连贯的第一句)
“你们喜欢怎样的小蜻蜓呀?”
[生] “勤劳的小蜻蜓。”
13、完整地边唱边表演
[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勤劳的,又会唱歌又会跳舞的小蜻蜓吧!”
三、欣赏、感受并表现乐曲《野蜂飞舞》
1、导入
[师]“ 小蜻蜓这群小精灵慢悠悠地飞着,特别温柔可亲,现在,又有一群精灵朋友朝我们飞来,你们听,它们是谁?”
2、初听一小段、反馈。
[生]“ 苍蝇、蚊子、蝗蜂、蜜蜂……”
3、了解作曲家原本作曲的意图。
[师]“ 你们说的,想想都很有道理,的砍是像一群苍蝇、蝗蜂飞来的样子。可是,我们的作曲家当初在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他是想表现一大群野蜜蜂飞舞的情景。”
4、继续听,感受野蜂形象。
[师]“ 你们感觉到了吗?”
[生] “嗯,感觉到了。”
5、讨论,感受野蜂飞舞的形象。
[师]“ 小野蜂飞起来和小蜻蜓飞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 “小野蜂飞得快,小蜻蜓飞得慢;小野蜂飞起来像是很着急的样子,小蜻蜓不着急的……”
[师]“ 是呀,小野蜂飞得那么快,那么急,成群结队地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它们是要干什么去呀?”
[生] “天要下雨了,它们去躲雨;它们肚子饿了,去找粮食;它们的一位朋友失踪了,它们去找朋友……”
6、用画线条的方式表现野蜂飞舞的路线。
①边听音乐边用手势表示
[师]“ 用你的手指头先一画,小野蜂上下飞舞的路线。”
②边听音乐边在自己的教科书上画下
[师]“ 除了刚才画的路线,还能想出另外的路线吗?”
[生] “能”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42页,在课本上尽情地画一画。”
7、用身体动作表现野蜂飞舞
[师]“ 现在,吴老师很想感受一下一大群野蜂着急地飞来飞去的样子是怎样的,你们愿意满足我吗?”
[生] “愿意” (很高兴,兴奋地答应)
四、通过《野蜂飞舞》《小蜻蜓》两首乐曲速度、情绪的对比,进一步明确它们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1、再次看看、听听、唱唱、演演《小蜻蜓》。
[师]“ 这群小野蜂精灵,飞起来那么快,那么猛,东窜西窜,真是有点吓人,再看看那群小蜻蜓精灵,觉得可爱多了,也更容易亲近了。”
2、听着音乐,飞离教室。
[师] 小蜻蜓们,外面有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在等着我们,想去看吗?
[生] 想
[师] 走,我们这就出发……
《小精灵》点评: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以往教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致使聆听音乐的能力不强。因此,设计者确定了“培养学生聆听音乐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通过一些努力,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正是要着力体现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聆听的好习惯,在专心聆听的同时,能与自己的身心合为一体,进行音乐的`再创造。本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1、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想让学生在音乐课中闻到音乐气息,感受到美的智熏陶,作为音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这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多遍聆听、感受《小蜻蜓》。通过聆听从而喜欢这首歌曲。一个人的音乐爱好是在反复强化中形成的,对于他所喜欢的音乐,自然就会爱听、多听,在长期的重复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音乐偏好特色。此外,还让学生听听教师亲切的范唱,希望能利用教师的歌声再次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自由地在美的音乐氛围里畅游。
2、培养专注聆听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往往还没养成专注聆听的习惯,这可能与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不久有关。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与力度等。如:在通过律动感受《小蜻蜓》环节中,学生会出现边律动边聊天或动作不合节奏的现象,于是我就通过眼神、动作来提醒学生回到音乐中来听着音乐表演。又如:在初听《野蜂飞舞》环节中,我用了极简洁的语言和极夸张的表情,提示学生的速度、力度都发生了变化,帮助学生较快地聆听出这些变化,感受出两者的不同。
3、培养积极的创造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以一种民主的教学思想对待学生,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达出自已独创的见解,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感受歌曲《小蜻蜓》环节中,我充分鼓励学生做做各种姿态的小蜻蜓,大大表扬动作美的与动作与众不同的学生。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律动姿态明显丰富了,也变美了。又如:在欣赏感受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态时,我不急于出示乐曲的主人翁,而是请学生听着音乐自由感受。有些学生听了之后觉得是蝗蜂,蜜蜂、苍蝇、蚊子,对于这些见解,我都没有否定,反而表扬他们听得认真,爱动脑筋。到最后用动作、线条等多元化来表现野蜂飞舞的情景时,学生的创造力又一次得到了发挥,效果十分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