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6篇

时间:2024-04-12 17:20:03 分类:工作报告

事迹材料展示了一个人在过去的努力中所展现出的毅力和决心,出色的事迹材料可以激励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塑造高尚的品格,以下是85报告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6篇

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篇1

田径,男,39岁,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毕业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系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方家岭村人。

一、义无反顾 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医 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是能以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在的村卫生室辖区服务四个行政村,共服务3000人口,能爱岗敬业,扎根在农村最基层卫生服务,遵守 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 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 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言。有时 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 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典期间早出晚归,整天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不畏惧随时被感染的可能为辖区内儿童检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区儿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认真筛查辖区内出国回归人员,做好登记,严密防控h1n1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所在村卫生室,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去年被评为镇先进村卫生室,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镇优秀共产党员,缠溪镇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

在 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 越性。配合主管部门村委员会开展改水改厕工作,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 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建议治疗和康 复方案。开展35岁以上测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夏秋季产后访视的同时 宣传预防产妇中暑。做好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结核病督导工作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反应及时报告。

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篇2

全力帮扶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下称“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建立5个特色专科+1个急救中心及1个重症监护室(下称“5+2”任务)是增城区卫健系统的重点工作之一。百里杜鹃人民医院为一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开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重症监护、普外科、骨科、妇产科、中医科、儿科等临床科室。目前该院主要存在骨干业务人才、医疗设备缺乏和诊疗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

今年8月,增城区卫健系统派出第九批共6名医务人员,以“组团”的方式,对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开展为期1—6个月的帮扶,全力完成“5+2”任务。截至11月22日,除增城区中医医院曾健球仍在当地帮扶外,其余5人已返回增城。以下是他们在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帮扶期间经历的点点滴滴。

建立产儿科合作制度开展首例分娩镇痛手术

区妇幼保健院刘春兰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妇产科

“在人生天命之年这个阶段,能成为‘5+2’医疗帮扶组的一员,能为百里杜鹃人民医院的医疗卫生工作做一点事情,觉得很自豪,很欣慰。一日百里人,一生杜鹃情。”――刘春兰

刚到百里杜鹃人民医院产科帮扶的第一天,正式交班之前,刘春兰便立马“上阵”手术室,对一名胎儿宫内缺氧的急诊孕妇进行抢救。

原来,该患者为一位妊娠41+周初产妇,前一天晚上反复胎监评分不好,胎监基线从当晚的140次/分,跌至次日早上的100―108次/分。刘春兰和科室经过讨论后,决定立刻急诊手术,术中发现脐带绕颈两周,羊水过少,胎儿出生后轻度窒息,阿氏评分一分钟4分,遂即联系一起帮扶的儿科主任乔忠祥。经过清理呼吸道、给氧,胎儿5分钟评分8分,10分钟评10分,新生儿转危为安。由这个病例开始,刘春兰便和其他帮扶专家建立起产儿科合作制度,更好地保障新生儿安全。

帮扶的第三天,刘春兰、乔忠祥及帮扶专家姚伯亮共同合作,开展百里杜鹃人民医院首例分娩镇痛手术,成功为一名初产妇施行顺产手术,顺利产出一名4。2公斤的健康婴儿。更让刘春兰欣慰的是,当天接生的医生是正式从增城区妇幼保健院进修回来的医生,而负责麻醉的医生,也是从区人民医院进修回来的。“造血的意义,远大于单纯的输血。”刘春兰说。

两个月的帮扶时间里,刘春兰先后开展了多次规范的教学查房和业务培训,从站位到内容一点一滴进行培训。同时她还在手术中手把手带教,并更新妇产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及急救流程,进行全院的产后出血演练,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

组建急救中心提升医院急救能力

荔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宇斌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东西部的差距较大,这个差距不是一天就能拉平的,要全民共同努力,一批又一批的帮扶工作者不断付出才能实现。”――陈宇斌

“一穷二白”,是陈宇斌对百里杜鹃当地医疗卫生的最大感受。“穷”就是当地医疗资源相当的贫瘠,整个百里杜鹃管理区只有一家公立二级医疗机构,医院业务用房是租用一家酒店改造的,其他配套用房全是临时搭建。“白”就是人才技术力量及必要医疗设备空白。

根据“5+2”帮扶内容,陈宇斌负责的是急救中心建设。当时,医院没有设置急诊科,没有设备,更没有人才,急救中心建设基本从零开始。

如何在紧张的业务用房中挤出适合的场地建设一个急救中心,这是陈宇斌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在推进场地建设过程中,陈宇斌发现各项设施改造都迟迟没有动工。一打听,原来是医院财务非常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改造。这时,陈宇斌自筹资金,带领新组建的科室人员从粉墙、办公用具、生活用具、病房设施、上墙制度、标识等方面亲自动手建设,初步建设了一个简易版的急救中心。

医院抽调了16名精英医护人员组建了急诊科,但只有1个主任持有执业医师证,其他人中有两位持执业助理医师证,其余人员均为见习医生。由于医院待遇发放不准时,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技术储备难度大。

为改变这一局面,陈宇斌认为扶贫必先扶志。他培训的第一节课是人生规划,让大家都认识到与其碌碌无为混日子,不如扎扎实实学本领。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5+2”团队成员至少每月开展2次以上全院培训,每天科室交班完均进行小课培训及实操,全科室人员逐步掌握了应急抢救技术。以前120出车基本就是做搬运工,慢慢地都能进行一般的院前急救,有底气把病人接回医院处理,挽救了不少的生命。

急诊科组建时只有一台老旧的除颤仪、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及洗胃机等抢救设备,医院并无资金购置设备。为破解这一难题,帮扶临时党支部多次与增城区卫健局领导汇报,在区卫健局领导及增城区相关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捐赠了价值300多万的医疗设备及13多万资金,基本解决了设备问题。

全力提升科室诊疗水平

区妇幼保健院乔忠祥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儿科

“建议选择年轻一些的中级职称以上轮换、持续帮扶一段时间,提升帮扶地区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从而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巩固帮扶效果。”――乔忠祥

科室人员配置不全,医务人员专业不清晰,整个医疗团队没有高、中、低年资的配比,队伍过于年轻,整体学历不高,医疗器械配置不全,检验检查配套不全……详细了解过百里杜鹃人民医院的情况后,乔忠祥觉得,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

具体到他所要帮扶的儿科,更是困难重重。医院没有设置儿科专科,只有内儿科(成人内科和儿科),并且和急诊科、传染科、icu、120、预检分诊等科室同在一个科室。帮扶期间,乔忠祥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将内儿科和中医科调整在同一层楼,共用同一个护理团队。

技术帮扶方面,乔忠祥负责每日早带教查房,每周四大查房,每周四科室小讲课。同时分两期培训新生儿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对象包括妇产科医生、护士、麻醉科医生、儿科医生等,手把手操作教学,做到人人动手,人人过关,并打印试卷考试,照相存档。

完成两个月的帮扶后,乔忠祥明显觉得科室有了很大的改观,科室管理比以前也有明显好转,例如细化了科室员工档案,科室架构图张贴在墙上,开始建立科室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等;科室的诊疗水平也有所提高,医生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逐渐规范化,疑难和重症病可以初步提出自己的诊疗思路。

说起帮扶期间印象最深的人或事,乔忠祥立马想起了帮扶首个星期与其他科室合作,顺利完成1例剖宫产新生儿、1例无痛分娩的巨大儿(体重4。2kg)的监护。

实现百里杜鹃多项麻醉技术新突破

区人民医院姚伯亮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麻醉科

“帮扶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给增城卫健系统医疗援助团队带来很大的挑战。但帮扶团队一定努力克服困难,对帮扶的科室倾囊相授,不遗余力。”――姚伯亮

8月26日,百里杜鹃人民医院骨科接收了一名40岁男性患者,诊断为右侧股骨头坏死,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当时麻醉选择腰硬联合麻醉,预计手术时间约4小时,须行颈内静脉置管保证输液、用药,这是该科的第一例颈内静脉置管。手术由医疗帮扶团成员吴志昌进行,麻醉科医生姚伯亮负责麻醉方面指导,手术最终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8月27日,该院一名孕妇因足月妊娠临产,得知麻醉科有分娩镇痛技术,经过帮扶专家刘春兰主任的评估,强烈推荐分娩镇痛手术,孕妇对此技术也充满期待,于是完成了第一例分娩镇痛手术,顺利产出一4。2公斤女婴。该院由于没有分娩镇痛专用的脉冲电子泵,姚伯亮只能用病房的普通输液泵持续硬膜外加药,需要他一直在产房观察,随时调整给药速度,过程相当艰辛。

9月17日,院内有一位急性阑尾炎的男性病人拟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考虑到该手术时间短,姚伯亮与当地麻醉科医生为患者施行喉罩全麻,这是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的第一例喉罩全麻。喉罩全麻无须喉镜,使用方便,避免气管黏膜损伤;相对于插管全麻,喉罩全麻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一个半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病人快速清醒、安静。

对姚伯亮来说,以上几项手术在他所工作的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来说,是一项非常普通的技术,但对百里杜鹃人民医院来说却是一次次的零突破。此外,他还帮助手术麻醉科完善规章制度,每周二、四进行业务学习、专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首例eras快速康复全髋关节置换术

区新塘医院吴志昌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骨科

“帮扶事业仍在路上,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做,让当地医疗环境从输血到造血,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如果有需要,我随时可再次投身于国家的扶贫事业中。”――吴志昌

8月24日,刚到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不久,吴志昌便接诊了一名因双髋关节疼痛来院治疗的中年男性患者。经吴志昌检查,确诊为因长期喝酒引起的酒精性双侧股骨头坏死,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该患者一听就担忧起来,对吴志昌说:“我很害怕做手术,而且做这手术是不是要到市里的大医院做,我没那么多钱做手术!”了解到他的担忧和难处后,吴志昌耐心解释:“你不做手术,病情会一天天加重,到某一天可能因为疼痛而走不动。现在这手术很成熟,可以留在这里医院我亲自为你做,费用也低很多,右侧股骨头坏死较严重,可以先做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听了吴志昌的话喜出望外,并得知他是从广州过来的医生便安心留在当地进行手术。

两天后,吴志昌与百里杜鹃人民医院骨科团队为该患者实施了手术,为该院第一例运用eras骨科术后快速康复管理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三天就能扶拐下床行走,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除开展新技术外,吴志昌还建立增城与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骨科联盟微信群,增进大家的认识和亲和力,并利用下班时间通过微信群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问题交流。在日常工作中,还充分利用晨交接班时间进行规章制度学习,让制度不仅挂在墙上,也让每一位骨科医务人员刻在心里,监督执行到位;把握巡查病房、做手术等每一个有利时机,对医务人员进行手把手教学,教会医务人员怎样分析病例、找出“症结”、制定措施;对新开展的技术进行授课培训,逐步巩固并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帮扶期间,吴志昌开展制度、流程、业务培训共约20次,教学查房20多次,手术示教20次,为提升百里杜鹃人民医院骨科整体服务能力和专科特色建设奠定了基础。

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篇3

医疗卫生下乡和对口支援,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作为公立医院试点医院,率先将第三人民医院、蓝村中心卫生院、温泉卫生院和移风店卫生院作为分院进行派专家常驻帮扶,通过医务科对帮扶的掌握,我院在今年7月份将南泉卫生院、七级卫生院、刘家庄卫生院、龙山卫生院、龙泉卫生院、岙山卫生院等六所卫生院纳入帮扶范围。医务科在下乡帮扶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如下:

1、选派精兵强将派到乡镇医院。

医务科派出的常驻乡镇医院人员为主治以上技术职称的各专业技术人员,每周下乡帮扶讲座人员多是副高以上职称或科主任级技术人员。这些医疗骨干下去后,通过查房,手术带教,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培训乡村医生等方式,较好地提升了被帮扶医院及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在蓝村卫生院、移风店卫生院、温泉卫生院先行试点的基础上,3个月后又增加6所乡镇卫生院,并且在全院临床科室推行了对口联系乡镇医院制度,使对口帮扶工作步步深入,交叉推进。

2、为基层单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医务科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突出特点,医务科克服繁重医疗救治工作的困难,主动邀请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我院学习交流。医院长期(半年时间为一期)为基层医院开办医疗学习班、进修班,近五年先后为基层医院或卫生院免费培训医师136人;同时为全市乡村医生举办短期培训班多期,培训乡医800余人次。

3、根据乡镇医院要求,对乡镇医院中层干部进行系统管理培训。

近一年年以来,医务科分别为蓝村卫生院、移风店卫生院、温泉卫生院等10余家乡镇医院进行干部对口培训。每期10天,分别到对应科室学习交流。共计培训30余人。

4、伸援手,无偿为基层医院提供物资、设备等支持,提升其医疗服务功能。

医务科积极协调医院各部门,根据受援医院提供的需要帮助的仪器项目,支援蓝村卫生院、移风店卫生院、温泉卫生院等生化检测仪、输液泵、消毒柜、手术台、无影灯等医疗设备100余台件。支援村卫生室分别赠送了血压机、听诊器、体温计等小医疗器械百余件,共价值30万元。

5、双向转诊、集中供应、集中采购、检验项目合作互认,提升其整体医疗水平。

医务科对双向转诊,供应室集中管理供应,结算方式等进行集中讨论,制定相关流程进行规范管理。受援医院药物供应问题,针对现阶段乡镇卫生院短缺药品问题,我院可先期供应,集中结算。受援医院的部分设备,通过我院进行集中采购,受援医院不能检查的项目可集中收集送入我院检验科,给予集中检查管理。医务科与帮扶乡镇卫生院加强交流联系,乡镇医院与我院帮扶办公室应及时联系,对政策及要处理的事物进行相关交流。

6、量身打造工作制度,组织制度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经过前期摸底检查及医院自身自查,参与分院办公会、查房等充分论证,结合分院实际情况,自7月份起在医务科牵头,以蓝村分院工作制度为模板,为各家分院量身打造包括医疗、护理、院感等工作制度。与分院医务人员一起,在我院医务科的帮助下,完善了分院医疗核心制度、护理、院感等相关制度,不断规范诊疗行为,切实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规范执业行为,确保医疗安全。从管理理念上发生嬗变的9处乡镇卫生院,更加完善的工作制度让他们工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篇4

他,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三十余载坚守临床一线,甘之如饴,如痴如醉,以不懈的技术钻研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以无私的爱心奉献换来了病人的爱戴。工作中,他任劳任怨,从不喊累;

技术上,他精益求精,从不满足,他就是xx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xx。

他自幼立志做一名医生,对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有着神圣而美好的向往。1987年大学毕业后到xx地区胸科医院内科工作,1992年到xx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工作。大家都知道,急诊急救,是生命的绿色通道,是医院的窗口单位,是一个工作繁忙、急危重症病人多、突发事件多、纠纷多发的科室,工作加班加点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很多医生都不愿意干这个科室,但是他依然服从领导安排来到急诊科。当时的急诊科刚刚成立不久,还不成规模,业务发展还很渺茫,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劝他找找领导调到骨科或者心内科工作,但他憨厚一笑,说工作总得有人干,急诊科也需要医生,就这样他来到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六年,他从一个年轻的医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医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与带领下,xx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已经成为xx山区急救医学中心,是xx市重点学科,这些年他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急救医疗人员,为xx市北部及周边市县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急诊科收治的往往都是病情发展迅速、病种复杂、诊断困难的急危重症病人。对这些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病人更是需要争分夺秒,无论是值班还是在家休息,他接到科室求救电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第一时间为病人救治,无论遇到什么样病人,他总是沉着泠静应对,科室医护人员常说,只要李主任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他常说患者来到我们医院就诊,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给了我们,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遇到那些不能描述自己病情的重症患者,他总是认真查体,仔细诊断;

遇到那些由于着急而暴躁激动家属,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释;

遇到那些因醉酒打架闹事的患者,他总是尽力安抚,想方设法让病人尽快得到救治;

遇到那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病人,他总是帮助翻身脱袜从不嫌弃;

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放弃在家里的一切冲锋在前,2003年他为抗击非典与家人隔离,在医院一待就是一个月,由于工作突出他被沂水县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农村出身的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体谅病人的疾苦,更体谅病人的难处,他从来不给病人在经济上增加负担,他从来都是能用便宜药品治好病的,不给病人用贵药,从来不给病人过度化验检查,点点滴滴为病人节省,在同行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无怨无悔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死亡线上拉回不计其数的病人。看到一条条生命从自己手中活过来,他时常高兴的像个孩子,他总是说救活一个病人自己的灵魂也可以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在他心中医术可以前行,但医者不能忘本,“有病人,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成了他的口头禅,因此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坚守,他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说,至今病人一声真情的“李医生”,依然会让他动容,因为那样的呼唤满含信任与理解,是最纯朴的东西,融入血液,化作生命。

业务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懈追求,精益求精,从不满足

对他来说,技术没有止境,追求不能停步。他潜心临床诊疗的同时,对科研和技术总是身先士卒,带头攻关,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承担xx省科技厅科技发展项目一项,获xx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十余篇,其中中华级论文五篇,参编著作四部。2016年他所带领的急诊科加入xx省胸痛联盟,并进行了全国胸痛研究,2017年9月他有幸参加了由中华医学会在北京组织的中国胸痛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编写。近年来他作为xx省急诊界著名专家经常在学术交流会上进行讲座,受到同行好评。

虽然他的业务水平在行业中已经得到了认可,但他从不不满足,一直不停的学习,他经常说,精湛的业务水平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有力保障。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善于开动脑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xx山区农药应用广泛,有机磷农药中毒也是常见的急症,传统治疗是清除毒物,应用特效解毒剂治疗,解毒剂是指抗胆碱药阿托品及复能剂,应用阿托品的原则是快速达到阿托品化,然后再维持一定量的阿托品应用,一般病人的治疗也得常达七至十天时间,危重病人时间会更长。他研究发现抗胆碱药及胆碱酯酶复能剂都不能解除体内农药,只是对症处理,他通过认真研究中毒机理,创新的规范了救治用药,使大部分有机磷中毒患者,由住院十几天减少到二至三天左右,死亡率由原来的7%以上,下降到2%以下,花费由原来的一万元左右,减少到一千元左右,该项目通过医院科学委员会鉴定为国内首创,推荐到xx市科技局立项研究,获xx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推荐到xx省科技厅,xx省科技厅作为xx省科技发展项目立项研究,省内专家鉴定为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目在省内外各级学术会上介绍引起轰动。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诊治了无数的病人。见惯了生离死别,但他始终保有爱心。他常说“没有爱,就当不了一名好医生,急危重症患者尤其需要关爱”。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医生的职责,诠释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成功抢救了大批急危重症患者,经常收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表扬信和锦旗。曾有一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医生曾告知这个病人无治疗价值,劝其回家,但这位患者家属不愿意放弃,慕名来到xx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找到他,经过他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检查后明确诊断,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疗,病人奇迹般的好了起来,至今多年未曾复发;

还有一位敌敌畏中毒患者,一直昏迷,在某三级医院住院治疗十天不见好转,后转入某省级医院治疗近一个月仍不见好转,专家讨论结论是该病人治疗价值不大,但家属仍不死心,询问该院专家还有没有擅长治疗中毒的医院,专家告诉家属说xx市中心医院治疗有机磷中毒水平最高,你可以过去试试,但一定要到急诊科找一个姓李的主任,家属辗转来到急诊科找到他,经过他精心治疗后痊愈出院,当时在同行业引起轰动;

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一口服一斤甲拌磷(3911)自杀患者,该院对此类患者治疗没有成功的经验,听说xx市中心医院急诊科xx主任治疗这类病人效果非常好,洗胃后用救护车直接送来我院急诊科,经过十几天的精心治疗痊愈出院,家属出院时掏心窝子说:“我们当时从大城市向县城医院转诊时心里没有底,没想到李主任水平这么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就连省内专家谈起xx主任治疗有机磷中毒时,都说李主任治疗有机磷中毒全省第一。

北方地区冬天农村习惯于煤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很多,严重的中毒患者治愈后常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轻者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重者昏迷,治疗难度非常大,他积极开动脑筋,在总结国内外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加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这一改革收到了巨大成效,使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病程缩短,治愈率明显增加。

注重专科建设,打造一流急诊急救团队

急诊科经常承担大型车祸、集体中毒等事件的抢救工作,因此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救人于水火,救人于危急,生机转瞬即逝,因此必须加强团队协作,作为xx市急诊急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他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时常说“一个好的团队可抵得上千军万马”,因此他对塑造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合力高度重视,一直致力于打造急诊急救专科团队,承担着科室住院规培医师、全科医师、进修医师及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手把手的严格带教,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2007年急诊科被评为住院医师规培先进科室,他被评为优秀教师。

“浴火重生”,行板如歌。对于病人,那是一首首生命交响曲,对于医者,同样是经历生与死考验的人生之歌、灵魂之曲。医生,对于别人也许只是一份简单的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对他,却是一份为之倾注、热爱一生的事业,他扎根于临床一线,不求虚名,无私奉献,用精湛的医术带领他的团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篇5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医疗卫生战线处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他们逆行向前、迎难而上,不顾个人安危、勇挑重担,以无畏精神与病魔较量,是抗击疫情一线最耀眼的那颗星。

我是党员,我先上。

“我是共产党员,也有救治h7n9患者的经历,我先上。”在新冠肺炎救治最前线,xx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xx坚定地说。他知道,面对疫情,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在救治患者最关键的时刻冲上去。

他没有犹豫,也没有退缩,正如他说的那样冲在了最前面,任医院救治组副组长,承担xx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主诊医生。从接任那一刻起,询问患者情况、查看ct片、邀请专家讨论病情……,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救治中去。

在举家团聚的春节,隔离病房成了他的驻扎地,新冠肺炎患者成了他的“家人”。1月29日,是他儿子10岁生日,爸爸的生日礼物是电话里头的祝福,还有一则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解除隔离转到普通病房治疗的好消息。

在xx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呼吸支持、加强营养、增强免疫、预防并发症、院感防控等一系列治疗,经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病人于2月2日出院。

“自疫情发生以来,像xx这样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xx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付茂军说,先后有300余名医护人员志愿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已有约160名医护人员坚守在医疗救治第一线。

就是这样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践行入党誓言,坚守医者初心,始终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当好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我是党员,跟我来。

留在医学观察点的群众都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疫区回乡的人员,是最靠近“危险”的地方之一,存在较大感染的风险,可以称为“隐形炸弹”。

面对危险,武胜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唐杰文在武胜县医学观察点的前期建设和运行管理中,他逆向前行、身先士卒,带领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在面对困难时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初心与使命,展现了医者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

半个月里,他带队奔赴乡镇筛选医学观察点、指导建设运行。先后指导建立了中心、宝箴塞、红军小学等7个集中医学观察点和1个备用医学观察点。对各医学观察点的区域划分、人员培训,流程梳理等方面进行全程参与,对各医学观察点的医务人员开展系统性培训和演练,确保医学观察点高效、有序、安全、稳定运行。

医学观察点的建设工作琐碎而繁重,随着留观人员的增多,医务人员不足,大家都十分辛苦,为避免交叉感染,唐杰文带领工作人员打扫房间、开展消杀灭工作。同时,还要奔波于各医学观察点轮转指导,应对突发状况。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让唐杰文感到头晕目眩,但他依然坚持工作。每当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总是坚定地说:“大家都很辛苦,我是党员,应该带头多做一点,坚持一下就会好的”。留观群众看到他的拼命,就给他取了个亲切而又让人心疼的外号“唐三郎”。

正是这样一个个“拼命三郎”,把堡垒筑在防控疫情斗争最前沿,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我是党员,我不?

“发热门诊每天三班倒,必须轮流上班,如果我请假的话,科室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就会相应加大,更忙不过来,所以同事间都要相互体谅,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打赢这场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我是党员,我不退”她最后坚守地说。

说话的是xx中医医院医生邹鑫。疫情突发后,她放弃休假直奔医院。从正月初四开始,她就在内一科住院病区和发热门诊间来回切换,虽然身患感冒,却自始至终坚守工作岗位,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给患者诊疗,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咨询问题。

疫情面前,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争当最最美“逆行者”,在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场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大力量,坚决打赢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篇6

刘祥男40岁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现任赤城县中医院副院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是赤城中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

勤于学习,医术日精

1996年本科五年毕业,当其他同学都选择留在大城市时,他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赤城。那时,赤城中医院骨科是空白,1999年5月—2000年5月在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骨科进修1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在进修期间能汲取最大量的知识,他每天晚上骑车十多里地到天津医院复位室学习骨折脱位的手法闭合复位,一个夜班之后,早晨再骑车去中医学院一附院上白班,虽然很辛苦,但每晚十多例骨折整复的学习机会,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从头到脚人体每一处骨折的整复手法一一记在心里。学习结束回到本院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运用小夹板治疗四肢闭合骨折,患者痛苦小,费用低,术后功能恢复好。并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疗治疗骨科常见病的综合疗法。该法包括推拿、牵引、烤电、小针刀、中药外敷内服,为我县许多多年的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患者解除了痛苦,在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中建立起很

高的信誉。为了全方位运用各种手段为患者治疗,又师从于我国骨科前辈王家鼎教授一年半,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骨科深造半年,使他的骨科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技术大幅提高,逐渐成长为赤城县一名优秀的骨科医师,中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联合张家口第二医院骨科为中医院带出了一批骨科技术人员,使骨科成为中医院重点学科,开展四肢创伤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完成赤城县第一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009年该科被确立为河北省农村中医骨伤科专科重点建设科室。

深入科研,敢于创新

他在诊疗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创造,在继承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自己摸索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刘氏指针疗法。指针疗法在我国流传已久,但近三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种现代化诊断、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治疗越来越单纯依赖药物与手术,学术界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逐渐边缘化。这样,患者就诊费用越来越高,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同时还有些患者恐惧手术、穿刺等各种有创治疗,使一些临床大夫束手无策。颈椎病、腰椎病、急性腰扭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及部位软组织损伤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病,几乎占骨科门诊量的80%,其中绝大部分都具备非手术治疗指征,但治疗起来病程长,保守治疗??

要多元化的治疗手段。针灸与推拿手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可。然而一些患者(尤其女性患者和儿童)素来惧针,不敢接受针灸治疗。他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治疗各种疾病多配合指针疗法,有些单纯使用指针,均取得满意疗效。为进一步系统、规范的研究指针疗法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规范,2008年申请科研课题“针疗法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规范”,2009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批为指导性科研计划项目。在他的主持下,课题组成员客服了条件与经验的不足,使课题研究按期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发表相关论文三篇。经专家组鉴定,认定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具有同领域领先水平,2012年6月,获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他工作中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归纳,撰写学术论文6篇,其中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

勤修医德、无私奉献

自2005年8月起担任赤城县业务副院长,一贯以身作则、高度负责、任劳任怨、敢于承担责任。坚持每个工作日出门诊,手术、查房等临床工作不放松。2003年“非典”来袭,北京、广州大量病例病重死亡,全民设防。医院自然是第一道防线,每天接触大量患者并负责发热筛查。虽然医院自制了防护服,但是作为医生我们知道这种所谓“防护服”,其实根本起不到隔离病毒的作用,当面对感染或死亡的危险时一线医生其实是用生命去博弈。县里成立抗击非典抢救小组,报名时他曾经犹豫过,对自己到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去他从不犹豫,因为他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就注定要做人民生命的守护者,哪怕有再多的危险。但是当时他的女儿才刚刚出生1个月,他怕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没有任何免疫力的女儿,所以他犹豫了。但最后他坚决的报了名,并担任中医院第一梯队队员。他的选择是:放弃回家见女儿,直到抗击非典胜利,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危险。2007年6月的一天,一辆装满液态氯的大罐车在我县境内炭窑沟梁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卡车倾覆,罐内氯气泄漏,司机及一名跟车人员生死不明。中医院接到急诊电话后,他作为急救小组组长,立刻组织人员随救护车抵达现场。距离现场还有4、5百米时就闻到刺鼻的氯气味,消防人员已经将周围人员疏散,在距离现场大约1百米的地方几乎就无法呼吸,戴着防毒面罩仍然被呛得鼻涕眼泪直流。当得知还有1人在事故现场未被救出生死不明,需要马上抢救时,边上有人说:“下面毒气太浓,下去弄不好就得熏死,给多少钱也不能去”。他说:“只要有需要,我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最后,他带领另一位急救人员冲进高浓度毒气里面将伤者抬了出来。每次有类似这样的场面,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把危险留给自己。他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内涵——奉献。做一名好医生,要做到德才兼备而且是以德为先。在治疗过程中,不

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以至于乞丐,他都一视同仁,根据病情需要诊治。因为许多骨科疾病都和生活习惯有关,而最后恢复的情况也和功能锻炼有很大关系,所以治疗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护理要点。他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治疗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独的器官。因此我们不仅要接好患者的骨头,更要让患者拥有好的功能,如果功能不行,骨头长得再好也是失败的。所以治疗前确定治疗方案时,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及治疗后的功能锻炼他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一般他都会尽量少做设备检查,多做亲手查体。一位患者说“我的膝关节炎疼痛,在北京、张家口大小医院花了7、8千也没看出什么病,还一天比一天重,没想到在中医院花了2百来块钱就看好了。”还有患者说“在刘大夫这里看病,看完了清清楚楚,不像在别处,没和大夫说两句话呢就看完了,花了好多钱也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病该怎么治。”就这样通过一点一滴,一言一行良好的口碑在患者中树立起来。现在,在县城及周围乡镇的百姓中许多人都知道在赤城中医院有一位年轻的骨科大夫看病看得准而且态度好。在中医院刘祥同志也成为年轻医生的楷模。2010年度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赤城县十大杰出青年”。06至12年度连续七年专业技术考核为优秀。

面对发展中的赤城县中医院,他深刻体会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无止境的追求中,最大的乐趣在“救死扶伤”中,最大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他坚信他所选择的路子是正确的,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说,今后,他将更加虚心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工作,以开创性的工作回报党,回报人民,努力为赤城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事迹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