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

时间:2024-01-18 11:20:37 分类:实践报告

写好相关的观后感可以将我们观影后的感受表达出来,为了记录自己观影后的感悟,大家可以认真写份观后感,以下是85报告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1

谭博文

中国,这只雄狮在封建礼教的催眠下逐渐沉睡过去。而在那个年代,有一批人义不容辞、奋不顾身的将这头雄狮唤醒,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伟大的年代。

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眼看就要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时的中国需要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引领它走下去。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带来了新文化,给当时的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可成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些保守的顽固派极力的反对新文化。此时的社会,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般,各种救亡图存的方法层出不穷,大家在黑暗中摸索着那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这样的社会,正是中国需要的社会。

昔日的京师大学堂,也改头换面,成为了今日的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的主要阵地。而这里,也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新旧文化冲突不断救亡图存从未停下。这里,也为之后中华民族的翻身奠定了基础。新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民众的思想,坚定了民众的信念,这象征着中国慢慢的开始从泥泞中脱身。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亦是如此。要想成功,就要培养好习惯,若是有坏习惯在身,那就要尽快改正它,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是有坏习惯且不去改正它,任凭它一点点侵噬你的身体,即便你的实力再雄厚,也难以取得一番成就。

读历史,就是要我们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中国之所以一天天昌盛起来,与在那段黑暗中人们的不断摸索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因初次涉及某方面而畏手畏脚,也不能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只有大胆尝试、越挫越勇才能取得成就。

以史为鉴,不仅可以知兴替,更能完善一个人。一部历史剧,一本历史书,在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完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4篇《觉醒年代观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2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觉醒年代》振奋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在书本中认识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电视中鲜活了起来,有直言不讳的钱玄同,有点目中无人的陈独秀,淡定从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钊…每个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着看着也让人为之动容,内心振奋。

本剧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青年的思想,从而使国家强大起来。剧中会出现一些对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鸿铭,看似总和陈独秀等人做对,但他并不是不爱国,相反,正因为他内心对于爱国的坚守,才会那么反对新文化运动。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中国人用心灵体验生活,我们有情感、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他内心的中国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头脑体验生活,而当陈独秀提出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来改变国民素质时,他必然是极其反对的,这种反对也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至于谁对又谁错呢?无法说明,这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关,同样是爱国这件事,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在剧情第十一集时,我终于抛弃了对辜鸿铭的偏见,他对国家浓浓的爱,对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用他所坚信着的方式不断给西方人输送中国人精神,让人感动和震撼,也为一开始对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像何为爱国,如何救国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新中国前,谁也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才有了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剧中让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种淡定和睿智,他认为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许并期许着不同声音的出现。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为有学之士的渴望,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甚至不惜伪造履历。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领作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应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不以对错论英雄,而更重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或是从别人的观点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恰恰也是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三观不合的人,也许你会惊讶会质疑会抱怨,但你若没有彻底地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等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许多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你们已经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了,你们还想要追求什么?”

这是《觉醒年代》中,胡适问陈独秀、李大钊的话,也是我想问他们的话。

你们已经是著名的海归,创办了杂志,开启了新文化运动,一个做了北大文科学长,一个做了图书馆主任,名有了,利有了,你们还想要什么?

是了,你们还想当先行者,用行动促进民族的觉醒,引领亿万个同胞,为国为民杀出一条血路,谋一个光明的未来。

当时的中国,是那么的令人绝望无奈,列强盘踞在中国大地上强取豪夺,北洋军阀敲骨吸髓,工人、农民全年无休却衣不蔽体,城头大王旗变来变去,天总是阴沉,地上血迹干了又湿,赶不走的强盗,来不尽的盗贼。未来在何方?所有人都想大喊一声,喊破这血腥的黑暗,可是喊什么?怎么喊?有识之士纷纷从外国取经,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封建复古派等等,新旧交替,纷纷攘攘,各呈异彩。

实验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无政府主义经过延年乔年兄弟的的实践,也是失败的,封建复辟制违背历史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的救治中国,军阀仍在混战,列强仍然无视中国人权,巴黎和会明目张胆偏向日本,易白沙看不到出路,在端午节绝望投河自杀;郭心刚一夜白头,吐血而亡,中国现状像大山,沉重地压在先进知识分子身上,出路在何方?

这时候的陈独秀是人中翘楚,他创办《新青年》,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支持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支持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支持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支持《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驳斥康有为,驳斥国民党右派,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首次在中国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期期跟随社会走向,字字都是炮弹,投向敌人的心窝,社会反映强烈,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向标。

在《新青年》引领下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这三罢形成,便说明新文化运动取得初步成效,这股力量足以影响时局,让政府重视民众的呼声,代表团拒签巴黎和约,三个卖国贼得以惩戒,大快人心。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政治不谋而合,巨大力量初见端倪。但陈独秀也为此遭到北洋政府的忌惮,遭受六个月的牢狱之灾。

为躲避北洋政府的迫害,李大钊护送陈独秀从北京出发,到上海去避难。途中,两人看到了海河河堤上密密麻麻、饥寒交迫,来自全国各地的灾民。听了一位义和团幸存老人对无能政府的愤懑控诉,陈独秀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现状必须要建党,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能够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至此,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陈独秀的路走得一波三折,而李大钊的路却是实践出真知。他一副侠义心肠,怜惜贫弱,刚一回国,就不惜当押东西给陌生的工人小孩治病,开启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交往,他天生就有朴素的阶级意识,过年他拿自己的工资买米面去接济饥寒交迫的工人,他关注工人的生活,逐步认识他们的善良、坚韧与坚守,在他的启发下,这些觉醒的工人逐渐意识到国家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国家的浮沉荣辱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有参与爱国运动的热情与信心,在五四运动中,初步显示了自己的威力。

在工人罢工、工厂停产、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下,政府和资本家被迫重视工人的诉求,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让李大钊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认同并在杂志上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从而完成文学改新向革命的转变。这也给还在学习探索中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强大的影响,至此,共产主义已经扎根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共产党形成了,觉醒年代开启新的篇章。

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

也有人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是的,我们都是觉醒年代的受益人和守候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个和平富足的时代变得更好更强大,不负历代觉醒者的探索与热血。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3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xx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诉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主席、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出生在和平年代,无法体会剧中所展示的那个年代的感觉,但能感觉到那段历史时期真的是乱,保皇党,革命党,军阀势力,犬牙交错,轮流上演,三年两复辟,拿着马尾当辫子,剪了又续上,续上再剪,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剧中辜鸿铭是一个保皇党,他在剧中的有句台词我印象很深,他说: 我的辫子在脑上,看得见,有人的辫子在心中,看不见。 辜鸿铭,号称 清末怪杰 ,精通九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在那个年代,竟然能有如此渊博的学识,着实让人震惊。看来,无论外部环境怎么样,修身,提高自身能力,都是有一定可能的。

另外一个感想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趋势,逆着趋势的势力在大势面前都会被碾压的粉碎,虽然经历了两次复辟,但终归还是走向了民主,这是大势所趋。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和历史趋势出发,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胡适因为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得到了陈独秀的关注和赏识,邀请他做了《新青年》杂志的同人编辑,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过程中,两个人的思想观念也都是比较统一的,到了剧末,却分道扬镳,只能徒呼奈何。人各有志,如果在前行的路上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应当双手欢迎,携手同行,当某一日志趣不在同步,我们能做的不是强迫别人跟自己有一样的想法,而是相拥而别,愉快的向对方道一声: 珍重,有你陪我走的这一段路,很快乐,谢谢你。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4

连续一段时间,利用课余和出差的路上将《觉醒年代》看完了。以前在软件上看电视剧我是不开弹幕的,但这部戏我开了几次,弹幕中的留言清一色的好评,说明这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剧作。对此我也是深有同感。

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部剧的观后感很多,有些是在央视首播的时候写的,我那时还真的没有关注到。看了几篇,都是赞誉有加,说明这也是大家的共识。

?觉醒年代》描写的就是从1915年到1921年的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从陈独秀和李大钊相识开始,到两人一南一北创建中国共产党为止。不算是那种大跨度的年代剧,但呈现出来了宽度和厚度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剧中人物众多,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主线的同时,剧中出现的无论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还是创作需要虚构的角色,都是那么的鲜活。编导演的用心,使得这部剧没有让人出戏的地方,倒是感觉在看一部鲜活的历史。音乐的编配、服装道具的运用都非常的符合剧情。

剧中主要演员的表演也是非常精彩。

于和伟的陈独秀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了这个时期的陈独秀对于未来100年起到的历史作用。有人评价于和伟的表演有用力过猛之嫌,但一个革命家如果缺少了激情,是很难感动和感染人的。我倒是觉得在这部戏里于和伟的表演火候拿捏的还是很准确的,白玉兰最佳演员也是实至名归。

张桐饰演的李大钊在这部戏的每个环节都堪称是完美的,很多的细节彰显了李大钊的人格魅力。剧中与他夫人在凉亭的那场戏,张桐的表演真的是很感人,背对妻子流泪的细节处理把那种对家人的愧疚和对妻子的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马少骅的蔡元培,老戏骨的称号也是当之无愧。演谁像谁,这是功力,这才是优秀演员的标志。两个字“佩服”。

胡适的扮演者我真的不熟悉,查了一下,演员叫朱刚日尧。也演了不少作品,但实话实说,一部也没看过。这部片子中留下的印象还蛮深刻,尤其是与陈李意见不同以致最后分道扬镳的一些桥段,表演的还是可圈可点的。

鲁迅的扮演者叫曹磊,在看过的一部戏《北平无战事》里面扮演过角色,但那部戏真的没有注意到他。在本剧中他的戏份不多,可印象深刻,形神兼备,把鲁迅演活了。

还有一个就是毕彦君扮演的辜鸿铭,也是剧中的亮点。

剧中年青一代的角色,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郭心刚等的扮演者都是一个个英气逼人,让大家震撼。

这部戏中女演员不多,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与陈独秀的两位夫人,演的好,没有什么痕迹,自然,也就感人。

其他的角色也都非常棒,包括群众演员也在导演的调度下与剧情很协调。

总之,这部剧制作是非常的精良,以至于看过这部戏之后,其他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就不敢看了,怕同题材的作品无法超越该剧,影响了这之后观剧的感受。大家还有别的推荐吗?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5

最近追剧《觉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长了。儿时的记忆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电视,需要花钱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还是会厚着脸皮挤到邻居家的门缝里偷看,被逮住了就会被驱赶,偶尔有了钱也会付费光明正大的去看。后来自己家也有了黑白电视,老妈说后来也有了彩电。总之,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后来老爸又背回来一个单缸洗衣机。那时候并不懂得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经历了不少,从一个小姑娘单枪匹马闯江湖,四处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国的怀抱,另有一番感触。儿时追剧也只是看热闹,隐隐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只是看热闹。现在追剧会思考,在剧中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觉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和确立、我们中国共产党政党的由来,以及思想的核心,为什么是中国革命而不是中国改良,为什么我们中国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为基石,为什么会有中国共产党。这让我有种要把整个中国历史系统的读一遍的计划。

剧中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校长,并邀请陈独秀到北大助力,协助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李大钊在北大组件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与陈独秀共同成功发起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建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起工人运动、五一劳动节,以及8小时工作制的由来。引领中国新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大人物。他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为中国寻找一条拯救国家的科学、民主的革新道路。

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条走过来的。那些年并不关心也不懂什么经济、政治政策,唯一考虑的是赚钱买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好,也从来不懂这些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中,从土地下放,包干责任制,家里生活逐渐好起来,到沿海的改革开放,允许先有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内陆发展。

以岁月为名,山河为鉴

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觉醒年代》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是众人所看到的五四运动,殊不知这场历史,是明媚的少年到冰冷的墓碑最后到史书上的寥寥几语,这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每位青年学生用鲜血奋斗出来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郭心刚先生,在知道青岛未收回,中国外交失败,一夜之间白了头。为了唤醒广大群众,北大学生以捍卫主权、拒签和约的方式轰轰烈烈的发起五四运动。郭先生更是以手腕之血写上“还我青岛”,最终身心力竭,倒在了游行的队伍中。他的倒下,不仅引起了学生们的义愤,更是将五四运动推向了高潮。

“四 1mi.n 1mi.net et万万个中国人只要一条心,中国就不会亡。”北大学生们在街上示威,导致其中32名学生被捕,虽然历经波折,但他们团结一心,在街上遭遇警察们的镇压,白兰先生站在高处,声嘶力竭的质问他们。这是一场为了中国的示威,是为了在中国生活的千千万万个人民斗争!伟大志向更是感染了其中一位警察也呼喊着他们的口号。蔡元培校长为了被捕人员到处奔走,带领北京各高校校长,集体辞职,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最后被迫辞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10篇《《觉醒年代》观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6

当代青年说

“救亡图存,挽狂澜于既倒;思想启蒙,发历史之先声。”一百年前,在民族救亡图存之际,正是当时无数的有志青年挺身而出,发出了一声声愤怒的呐喊,吹响了一曲曲壮丽的冲锋号角,从而引起了中华大地上无数的共振,使爱国之声愈加高亢嘹亮,犹如一道春雷惊醒了沉睡的国人。从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融入了中国青年的血液里,传承至今。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核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周恩来曾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一百年前,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体现在能够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抛却己身,殉国家之急,而当代青年的爱国精神则体现在如何奋斗,实现自己青春的价值。

当代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五四青年在国家存亡之际,以瘦弱之躯横对长枪短炮,正当青春年少,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这正是五四青年的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担当。一百年过去了,如今的时代纷繁复杂、极具变化,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给予了我们当代青年独特的时代担当。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和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勇于肩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重任,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将个人的发展融入时代发展潮流中,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伟大建设中国梦中,以青春之我,书写时代篇章。

当代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少思少想,多做多干。五四青年之所以能够抛下一切投身革命就是因为他们为自己思考得少,为国家思考得多。我们当代许多青年惶惶不可终日,迷茫而不知所措,就是因为他们在本该奋斗拼搏的年纪里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想更舒适、更安逸的生活,就是不去奋斗;想更高档、更宽广的平台,就是不去付出;想在二十岁便功成名就、前呼后拥,就是不愿意实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付出才会有收获。少想一点肉体上的安逸享受,多一点苦干实干的付出和汗水,才能在青春的路上奋发向上,斗出精彩。

当代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增强本领,不断学习。

李大钊、陈独秀、陈寅恪、罗家伦等,这些五四运动中的杰出青年代表无一不是本领高强的有学之士。正是他们本身本领过硬,才能够在时代交付使命的时候扛起大旗,勇立潮头。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仅靠一腔热血、满怀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过硬的本领和不断的学习。只有“真金”才能不怕火炼,要想经受考验、实现价值,只有踏踏实实的锻炼过硬的本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时代的大熔炉里练就七十二变,使青春无悔,不负韶华。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7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听名字就觉得不错为什么要觉醒?因为时代太黑暗,人民太愚昧,人们需要觉醒,需要打破沉默与腐朽,为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

图片

近代以来,国危民困,无数革命先驱发出呐喊,警惕国人,鼓吹革命。如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在《警世钟》里面感叹,“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号召国民赶快觉醒,要不然就国破家亡了。

而《觉醒年代》讲述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期间的故事,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

那是一个保守与激进、反动与革命、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年代。

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甚至还有一点天真和愚蠢,到手的民国政权被袁世凯窃夺。袁大头当了几年大总统还嫌不过瘾,在1915年公开搞起了复辟,称帝了。

但是正如历史课本所说,有反对共和者,人人共击之,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的袁世凯自然地位不稳。为了巩固其统治,帝国主义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袁世凯和日本秘密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

什么,国家总统竟然是个卖国贼?有些人迷惑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既然他自己都卖国了,怎么还让别人爱国?还有人说,爱国就要爱朝廷,爱袁大总统。

革命者鼓吹的国破家亡指的是领土被瓜分、人民被奴役、文化被侵略等等,这里的“国”指的是广义上的国家,包括国土、国民、历史文化这些。而反动统治者呼吁大家 “爱国”是什么意思呢?是让大家爱他的朝廷,不要反抗他们的统治。

国家问题,历来是被统治者及其走狗搞得复杂而混淆。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指的是政府,是包括官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人员和机构的政府组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建立的。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大清朝的国家指的就是当时的朝廷。这个朝廷是用来干啥子的呢?它主要是用来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要地主永远骑在农民头上、用来镇压农民反抗的。

大清朝的国家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当外国入侵时,他们也会高喊“爱国”的口号,呼吁人民为他们卖命,保住他们的权力。其实他们并不关心农民的死活和国土的沦丧,他们只关心他们自己宝座。因此慈禧太后有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或者说“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他们是靠出卖民族利益而满足自己阶级利益的。

所以这些腐朽的统治者面对民族危机时热衷于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领土丢了,他们还可以稳坐北京城;赔款就赔款,反正那些钱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而真正的爱国者是必然要反对这种行径的。

所以,历来的反动统治者总爱混淆国家的概念,让人民为其卖命。尤其高明的一招是鼓吹国家主义,把自己打扮成全民利益的象征,把人民反抗的怒火引向国外,用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比如蒋介石说当时的共产党都是苏联势力,是来破坏民国安全稳定的,他蒋介石才是民国利益最忠实的代表。

但是当面对日本侵略时,蒋介石毫不犹豫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导致大批国民沦为亡国奴,出卖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反动的统治者的“爱国”和爱全体人民的谎言不光会在面临外部侵略时会被戳穿,就是面临国内激烈的阶级矛盾时也会露馅。比方说“二七大xx工”时,京汉铁路工人起来维权时,就遭到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

由此观之,反动的统治者“卖国”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我们要救国,首先就要打倒这些假的的爱国者。

幸运的是,这个被搞得混乱不堪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在高中政治课本和大学马原教材中都指出了国家的本质,我们只需要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坏的,比如我们国家,《宪法》规定,我国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我们国家是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这也是我们在今天仍然能看到《觉醒年代》这样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原因。

还在犹豫吗?抓紧来看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吧,看看它能否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