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苏轼的作文优质7篇

时间:2024-02-24 18:20:58 分类:实践报告

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优秀的作文需要作者对每个段落都进行仔细推敲,确保文章的结构合理和层次清晰,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评苏轼的作文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评苏轼的作文优质7篇

评苏轼的作文篇1

提起宋朝,我会想起许许多多的事。虽然它没有夏朝历史悠久,没有唐朝繁荣昌盛,但是在古代历史上也是一颗永不衰落的明星。因为“词”这一新的文体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提到“诗,词”便不难想起宋朝伟大的诗人——苏轼。

提起苏轼,可能每个人都会想到他那朗朗上口的诗词。比如站在长江的岸上,我们会吟诵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不能与家人见面的时候,我们会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我们受到挫折的时候,也会吟诵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安慰自己。而我对苏轼的了解还是在小时候。

第一次认识苏轼是在小时候。那是爷爷总是教我念一些诗词,读熟了以后再背下来。我接触到苏轼也只是因为背诗的时候要加上作者的名字,所以在背他的《题西林壁》时,自然而然就背成了“《题西林壁》苏轼”然后背完全诗。我觉得苏轼不如李白或者是杜甫,可能是因为年龄小吧。

上了小学,自然会学一些古诗。但大都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几乎没有苏轼的。而且第一次学习他的诗也是在四、五年级,名字还是那首《题西林壁》。诗虽然只有二十几个字,内容也很简单,而且还很平常,但老师却说:“这首诗虽然短,但每一句都揭示了一个道理。”仔细品读一下的确如此。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这同一首诗,改变了我对苏轼的看法,一个能把诗写得优美而且富有哲理的人,他的一生一定不平凡。这就是我对苏轼的了解。

上了初中,边便很少学苏轼的诗了,大都是词。读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了解了苏轼与朋友赏月散步时的闲适的心情;读了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我懂得了珍惜时间。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了解了关于苏轼的点点滴滴,比如“乌台诗案”和“他人生的三起三落”等。我渐渐明白,苏轼是一个豪放派诗人,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别人被贬官时总是唉声叹气,但苏轼却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方式对待。乐观、积极向上——我想着这可能就是我从苏轼身上学到的。

也许苏轼的一生是崎岖不平的,但他会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闪烁在历史的天空。这便是我对苏轼的了解。

评苏轼的作文篇2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轼,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但是他在我眼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轼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但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轼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轼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轼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眼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评苏轼的作文篇3

1037年的一日,在温暖的四川盆地中,一颗光华将普照万世的文坛巨星出生了,他便是苏轼。他为后世留下不计其数的诗书作品,他的一生如万顷巨波中的一叶小舟,曲折坎坷,但是,他却能航行得十分自在。自在的心灵不只影响他的诗文,生活更被后世所赞扬。但这背后也隐藏了许多辛酸,许多神秘,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独特的苏轼。

苏轼的品格、事迹、作品已经被后世吹捧得万古无一,然而在他乐观豁达的神奇身影后,也藏着不凡人所具有的喜怒哀乐。苏轼的为人也许并不如他的精神一般超脱俗世,然而正是在这超脱俗世的精神影响之下,才造就了他的为人,才造就了他的故事,他的诗文。苏轼与其弟弟、父亲在同一年进京赶考,三人竟也都能在朝廷谋得官职,可谓是北宋众举子中的特例。但他们也生不逢时,活在一个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尤其是在勾心斗角的朝廷中面对王安石的新法与其它势力的掺杂,让初涉政事的苏轼未免有些为难,但他的文人直觉却为他做出了选择,可惜是与大潮流相左的,自己被抓入乌台,许多朋友为保得自身安宁而攻击他,让本来欣赏他的皇帝也为了难。最终保住了性命,被发配黄州。他的.第一次被贬的经历,让我看出他那追求自我理想的文人之心,让他不能扎根于朝廷,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一个固执的封建文人的形象。

苏轼的大半部分人生几乎在贬谪之中,而他许多精彩的诗文也是写作于此时。在苏轼真正获得乐观旷达的品格前有着许多悲惨的心情。苏轼初到黄州住在一户寺庙中,一天晚上夜深人静,苏轼回想曾经的美好时光,对比如今悲惨境遇,写下了一首《采桑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中的场景孤寂悠远却令人惊悚,无处不流露出诗人悲伤的心情,这也能看出此时苏轼并不具备一颗旷达的心。他的性格还是和大众一样,因挫折而生悲。

苏轼虽然也有成功后的阴影,但他的文学造诣是有目共睹的,西湖、庐山、月夜——世界万物早已化作他的知心朋友,与他作伴与他同行。他又精于散文,无论在石壁耸立,江水汹涌的赤壁,还是在黄州的月夜下,他用他简练而优美的语句,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的书法与文章也相得益彰,广播后世。他的思想受到不同文化的感染,让人神秘莫测。他也与世无争,耕耘着自己的东坡。苏轼的一生如一首交响曲,每个乐章都带着不同的感情,但始终有着相同的信念。

苏轼其人也许正像他笔下的庐山,我们无法看清他的正面目。但我相信他的思想与精神已经随着时间,渗入了中国人的灵魂。

评苏轼的作文篇4

提起苏轼,我们并不陌生;提起吃货,我们更加熟悉。但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你可能会惊讶,堂堂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的文豪苏轼,居然也是个狂放不羁热爱美食的吃货?实际上的确如此,我们与这位文学大家在某种程度上竟是同类。

苏轼同学真的很爱吃,而且没人能阻挡他对吃的向往。《东坡志林》中有记载:有一次苏轼患了眼疾,别人都劝他少吃肉类荤腥,他却说:你们说得有道理,我倒也想这么做,只是我的嘴他不听我的啊。仍忍不住不吃肉。还有一次他在雨中赏牡丹,赏着赏着肚子饿了,居然突发奇想要吃炸牡丹,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连花都不放过,果真是吃货。

苏轼不仅爱吃,而且很会吃,他在吃的方面有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他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其中较有名的是他的《老饕赋》,它将中国古代烹饪与饮食表现得十分精妙,其中说:滃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杏酪之蒸羔。意思便是吃肉要吃猪颈后部那一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吃霜冻前最肥美的大螯。要把樱桃放在锅中煎成蜜,用杏仁酱蒸成精美糕点,光是看文字便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效仿。

为何苏轼对美食如此了解?这与他曲折的官场经历相关,因为他经常被贬,他去过许多地方任职,可谓足遍神州大地。也正因如此,才让他与许多美食结下良缘。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宋神宗一怒之下贬去黄州,而刚到黄州不久,苏轼便在朋友圈上发表新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意是黄州的鱼真好吃啊,我一看到竹林就闻到了笋香。不久之后又更新:静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火候足时他自美,饱得自家君莫管。这边是有名的东坡肉。小伙伴们见了都纷纷点赞,直呼想吃。而宋神宗内心却是我想打人。

晚年的苏轼命运更加坎坷,因政见不合他被一贬再贬,最后甚至排挤到了极其偏远的海南儋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历了亲人离散,友人疏远,爱妾病死,自己也年老体衰,孤苦无依,穷困潦倒。若是换了旁人,估计早就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了。但吃货苏轼偏不,还有那么多人间美食没吃过,怎能轻易消沉呢?这不,他又研制出了新菜式烧羊蝎子。将羊脊骨放入锅中煮透,再浇之以酒,放盐少许,用火烘烤,等骨肉微焦后亦可食用,味道鲜美异常。他还勇敢尝试了在当时没人敢吃的生蚝,对其赞不绝口,迫不及待给儿子写信。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千万别让朝中的人知道了啊,我怕他们都来这跟我抢。

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没错,苏轼有着十分有趣的灵魂,很会苦中作乐,自我调侃,又能荣辱皆忘,随遇而安。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跌跌撞撞,起起落落,是他用自己惊人的乐观豁达拯救了自己,也给后人带来许多启示。美食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爱好,追求,也更是一种慰藉,即使是在偏僻山林,破烂小屋,但能饮上一杯浊酒,吃上几口鲜肉,吟上几句小诗,又何尝不是一种舒适,一种快乐呢?

评苏轼的作文篇5

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 ——题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他生性嗜酒,颇有一股豪放之气,常常在酒楼里大醉而归。许多著名的作品就是他酒后挥毫洒墨,应运而生的。我认为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遗憾,因为他生在宋朝,如果他生在唐玄宗时期,肯定不会比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逊色。我从以上资料看出他不但人长得帅,心灵也很美。

可潘贵他也很得帅,但他见风使舵,金钱至上,完全与托德和衣店的老板有得一拼。据说他坐马车经过大街时许多妇女都把水果糕点往他手里塞。他还巴结权贵,拼命往前挤,当个知府还不满足。最后还是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为他的贪婪无耻、势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走近苏轼,让我领略拥有一颗美心,才能拥有流芳百世的美文。

评苏轼的作文篇6

跨过历史的长河,穿过茫茫人海,走过朱红的宫墙,寻觅至山水间,与白衣飘飘的你相遇。

你好,苏轼。

自小,我便仰慕你。你是历史长河中少有的才子,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你留下了诸多千古名句,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我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在同一美景里,多数人只是吟诗观赏,而你却能发掘出它背后蕴含的哲理。读你的诗,便能知道你的聪颖,富有才华,与众不同。

你强调“有为而作”。你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制,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在浊世中,你能不被世俗所迷惑,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所向往的东西,不因作而作,不逼迫自己写没有感觉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你的作品独具一格。反观我自己,写的作文多了几分应付的味道,读起来总感觉少了一丝韵味,像是脱离了本质。如有机会,“你好,苏轼”,我想向你请教一番。

你的善良,也让我敬佩。你居于常州时花光积蓄买了一所房子,后经打听,你得知这是一座百年邸宅,主人是一位老夫人,她的不肖子孙将它卖给了你。你当即烧了房契,归还了房子。我真想与你会面,问你,为何你不在乎钱财?钱财散尽,却也毫无怨言?难道你真的甘愿居无定所?难道你真的甘愿飘荡于四海?或许是吧,你的善良超脱了世俗,你全然不因钱财而困惑。在那个浊世之中,你的善良显得更可贵、更难得。

我敬慕那个志存高远的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你的意气风发;我动容那个心怀柔情的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此坚定、执着;我惊艳那个乐观豁达的你,“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教我珍惜时间、把握时间。

我敬佩聪颖、富有才华的你;我敬佩善良、独具一格的你。

如果有机会,我定要和你说一句“你好,苏轼。”

评苏轼的作文篇7

我是怎样结识了苏轼的?或许是从他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自小就十分恋旧、十分恋家的我从知道这一名句起,就被诗人的广阔胸襟感动了。我也曾有过寂寞冷清的独处,当时我只会想到自己,想到为什么没有好朋友,没有父母兄妹来陪我。我觉得家庭和友谊的温馨似乎也远离了我。而苏轼写这首《水调歌头》的时候,大概也是缺少了亲人的陪伴罢,所以才独自一人做了到“琼楼玉宇”上的大胆幻想,当他想起自己始终未能与家人团圆时,却又责怪起月亮,问月道:“何事偏向别时圆?”我想苏轼心中也非常渴望一家人团聚,但终究不能实现,但在他的心中,却是和家人心意相通的,他也许想到子由或许也在别处对月伤怀。于是,苏轼摆脱了前面的诸多伤感,为了激励自己、子由,抚慰天下同他一样难以团圆的人们,便咏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祝愿人们平安快乐,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明朗的月色,能够通过月光来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想念。全诗的格调到这里为之一转,这不是作者强颜欢笑,而是他思想中最无私的一面,在自己遭遇凄凉的时候,也能为家人,为别人着想。由此,我感受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以及他宽阔的胸怀。豁达是苏轼给我最初的感觉。

但我觉得苏轼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名男性,豪迈更应是不可缺少的。我最喜欢苏轼的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可以想象,大漠、边关、月下,一位戎装少年骑着一匹快马,后面跟着同样的几十匹快马,少年疲惫不堪却又精神振奋,月光照在他们的盔甲上,泛着一层淡淡的银光。近了,近了,前面就有火把在攒动了。为首的少年迅速勒住马,从箭袋里迅速抽出一只令箭,弯弓,放!令箭化作一条火龙划破了大漠的静寂朝西北那颗最明亮的星射飞去……苏轼或许是这位少年,但我更希望他是我。当时,苏轼正处于不得志的境遇中,此诗的前文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正是作者忧愤心情的表露。北宋当时已有胡族屡犯边关,而皇帝又昏庸无能,导致了南宋的国破家亡。苏轼生为大宋人,面对如画江山将会沦落的危机,怎不感慨万分?而恨就恨在自己已老了,但他生性不服输,“鬓微霜,又何妨?”为了报国照样能“西北望,射天狼”。读到这里我觉得豪气冲天,使人觉得有无穷的活力与希望,觉得自己就是民族的希望,非常能激励我们青年人豪迈的爱国热情。而苏轼当时已是几十岁的人了,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歌,仍能承受岁月无情的侵袭,而去做一位为国家、民族作战的勇士,真是难得啊!在我眼里,在我心中他是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然而作为丈夫,作为诗人,苏轼也有着他的多愁善感和柔情似水。苏轼作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的一首记梦的诗,就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款款深情、无限的伤感和依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了,诗人还在想念他的妻子;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她知不知道我在想念她?没有了你,叫我到哪里去诉说这十年来的凄凉?我们现在纵使能相见,或许也难相认了,我已是双鬓如霜,满面沧桑了。夜色渐浓,朦胧中,我好像又回到了十年前的故乡,你正对着月光,在默默地梳妆……我们默默无音,相对流下泪千行……以苏轼的才气和名气再娶妻子是不难的,我不知道这首诗是不是苏轼还没有再娶的时候写的,但十年如一,始终意属妻子一人,这在妻妾成群是人之常情的封建时代,不能不说是珍贵的。这首《江城子》饱含了诗人对妻子深情的怀念,试想像苏轼这样十年后犹能为亡妻而“年年断肠”的诗人能有多少?无怪《倚天屠龙记》中赵敏要感叹,苏轼的妻子死后十年,苏轼仍对她念念不忘,她真幸福啊!

在我心中,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胸怀广阔,性格豪迈旷达而又不失柔情婉约。至于他的诗,我想正和他的为人一样——苏诗三分,二分豪气,一分柔情。

《评苏轼的作文优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