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读后感800字6篇
读后感以展示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解读,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思想深度的思考和探索,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孝的读后感8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孝的读后感800字篇1
放寒假后彻底自由了的我,像是受了什么刺激一样,三毛的书一本一本地下单,一本一本地狼吞虎咽地读下去。因为她的浪漫、真性情和勇敢潇洒,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爱读书、爱旅行的她——三毛。
我读过很多她的书——例如《雨季不再来》、《流星雨》、《我的宝贝》等很多中,我还是最喜欢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洒脱随性,有梦想,执着的三毛。
这本书讲的都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在沙漠中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整本书里的么一个故事,无不充满了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地貌和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其实烟不是直的,也没有长河。)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能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书中所写的故事并不所有都完全是幸福和温馨的,在沙漠里,有许多苦难需要度过。
在这本书里,我最记忆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哑奴》。当地人思想落后而迷信,总是十分骄傲,以自己的利益为作文重。然,善良者有之,哑奴一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是奴隶,哑奴生来就必须为财主做事,听凭财主任意差遣,为财主赚钱做事。三毛看不惯当地人践踏人权,与善良有礼的哑奴成为好友,常常给予哑奴帮助。正如哑奴用手语所说,“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尽管他有一身本领,他终究脱离不去奴隶的身份。被财主卖走的那天,三毛哭着送给他一条毛毯,眼睁睁看着他被绑在车上运走,渐渐变成天边的一个小黑点。
三毛很向往自由,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很难坚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也坚持了了。从她的身上我开始感受也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热爱。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关于孝的读后感800字篇2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这本书,读后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孩子,我不欠你的”给我的感触最深。
书中讲的是一个中国父亲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朋友玛莉家的故事。父亲请玛丽照顾儿子一个月,刚从机场接回男孩,玛丽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个月的暑假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顾你,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要自己做早餐,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早餐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时间表,你自己找地方去哪里玩,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
读到这里,我在想:我们家也有一个15岁的孩子,但是我们做父母的却像老母鸡似的,总觉得孩子还小,老是把他护在翅膀底下,怕热着,怕伤着,什么事也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试想一下:孩子都很聪明,是我们做父母的过度保护,把他们的能力埋没了,让他们该有的基本能力都在父母的过度呵护下退化了!
掩卷沉思: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的宝贝,到了社会谁把你的孩子当宝贝呢?家长们,放手吧,让我们的孩子也长上翅膀飞上蓝天吧!他们需要我们的指导,不需要我们过度的保护和包办。现在不少孩子回到家,任何事都不做,只会抱怨父母,抱怨老师、同学、朋友,这些现象不是孩子造成的,是家长的教育和过度的溺爱出了问题。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当他自己做事累了的时候,也会想想父母做事的不容易,就会体谅父母,感恩父母,也就会少了一些抱怨,多了几份感恩和体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玛丽那样告诉孩子:“我不欠你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我相信,孩子肯定会比现在强,也会比现在更知道体贴父、感恩老师。
家长朋友们,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未来,成长之路要靠孩子自己去摸索前行,或许他们自己探索、创造的未来,比父母为他们提供、设计的更好!相信孩子,他们都很棒!家长朋友该放手时就放手吧,只有这样我们的“宝贝”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贴懂事的好孩子!
关于孝的读后感800字篇3
每一个平凡的世界,都有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人,用汗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人,路遥,就是那个不平凡的人,在一个平凡的世界创造他的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一本获得茅盾奖的文学作品,可其中却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更没有华丽的辞藻,离奇独特的故事,震撼人心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遣词造句,朴质的情感。
路遥创造的这个世界里的村庄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也只是一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个。可他们俩却在这个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书写了新的人生之路。同样是做皇帝,武则天却成为了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帝,书写了一段传奇,同样被苹果砸,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同样是残疾人,有一些却微笑面对……他们一个个用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战胜困难,摆脱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束缚。
也许,不平凡的人生,就诞生在平凡的滴滴点点之中。一时极度贫穷曾让多少有理想的青年意志消亡,停泊在幻想之海,可在逆境中,孙少安和孙少平战胜了自卑与懦弱,用对梦想的渴望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划起坚强之舟,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让本来渺小而微不足道的自己,为这浩渺的世界添上幸福而温暖的一笔。
拥有了砖窑,踏上了社会,就像所有美好的结局一样,每个人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可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一切都现实而残酷。孙少安的贤妻因劳累而喷血,孙少平的女友田晓霞在一次采访中去世,李向前虽和润叶在一起却已残废,润生和金波的爱情也没有着落。而路遥正是通过这一凄凉的结局来告诉我们,每一个世界都不完美,生活因苦难才美丽。
每一个平凡的世界,都需要一个不平凡的自己,泼墨挥洒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关于孝的读后感800字篇4
有这样的三个人,他们各有各的苦难。有人家庭贫困,有人的祖国多灾多难,有人虽生在富裕的家庭中却反而厌倦这种生活,这三个人就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而我之所以认识他们,还是因为一本书—《名人传》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这本书中一共讲述了三个人的生活,那便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他们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而努力奋斗。
贝多芬的生活是痛苦的,人生对于他来说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酷的斗争。童年时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直到后来,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他拜海顿为师,却在即将成功时,听觉衰退,导致他两耳失聪。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打倒贝多芬,他以坚强的意志, 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 最终成为了名人。
米开朗基罗和贝多芬相比,其实他幸运得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穷,生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着贵族教育,然而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直到后来得到教皇的赏识,然而他却并不以此为荣。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然而他却厌倦了这种优越的生活,他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他迎来了无休止的烦恼。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为我们讲述了三个名人不平凡充满奋斗的人生。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人生告诉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
关于孝的读后感800字篇5
在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平民写家老舍的母亲。但是今天,我读到了老舍先生写的《我的母亲》。
老舍先生的作品似一段美妙动听的音乐,又似一壶沁人心脾的浓茶,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给亲友邻居们帮忙,她总是跑在前面: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他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宁吃亏,不斗气。
老舍先生的母亲有一点和我的母亲很像,那就是只要让孩子过得好自己做什么都行。
一天,我们上体育课,运动了很长时间,在回家的路上我肚子就自己唱起了“空城计”。于是一到家我就往沙发上一坐,鞋子一扔,照例向厨房里面喊:“我饿了,快点做饭。”过了一会还是什么动静也没有。我又喊道;“妈,你在哪呢,我饿了,快点出来做饭。”过了一会妈妈扶着墙慢慢的走了出来,脸上没有多少血色,双眼无力。我问她:“妈妈你生病了吗?”妈妈说:“儿子,妈妈今天不舒服,你等你爸回来再给你做。”我立刻任性的说:“不嘛,我现在就要吃。”刚说完我知道我说错了,我不能让妈妈有病在干活了。我又不上了一句:“妈妈,你别做了,我去外面买一点吃的就行了。”谁知妈妈却说:“不用了,妈妈给你做。”说完妈妈就走进了厨房。
天暗了下来,打开灯妈妈切菜时的影子映在地上,以前妈妈的影子是挺拔的,而现在的影子却是弯曲的。切菜的声音也有以前的“当当当”变成现在的“当当当”,有一阵酸楚的泪在我的眼中徘徊。
过了一会,菜炒好了,妈妈端出来了,我上前一看,是一盘鱼香肉丝。妈妈又找来一个苹果说;“儿子,妈给你削苹果吃。”正当这时妈妈一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划了个口,血顺着手指滴在那盘菜里,妈妈见状立刻端起盘子并说;“妈妈给你重做。”我立刻把盘子抢过来说;“好好的不用重做。”虽然这盘菜已变了味,但是,变得这种味道叫母爱。
这就是我的母亲,拥有与老舍母亲的品质的一位母亲。
关于孝的读后感800字篇6
这学期我学习了季羡林爷爷的《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爱意。
我读完这篇课文,想起了自己和妈妈。记得九岁那年暑假的某天,半夜里,我突然觉得混身发烫,满头大汗,感觉呼吸不过来,我意识的要想要起来找妈妈,但怎么用力都无法坐起来,幸好,妈妈每天半夜都有起来看看我的习惯,正在这时,妈妈推开房门,见状,飞步跑过来,着急的问:“儿子,你怎么啦?脸色这么苍白”说着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呀!好烫啊,你好高烧了,快,要上医院去。”妈妈想扶我自己,但我混身无力,无法自行,我的当时的体重有五十多斤,要把我从六数背下一楼,是相当的吃力,那时爸爸刚好出差不在家,这时妈妈一把把我背上,一步一步吃力的小心走着,还没到三楼,妈妈已经累得满身大汗,气喘吁吁,我无力的说:“妈妈,放我下来吧,我能走。”但妈妈执意不让,非得背着我上医院,到了医院,为了我跑上跑下的,一会交费处,一会取药窗,一会输液室,我看在眼里,心疼死了。
打了点滴吃了药,烧退了,身体也有力了,妈妈才放下心头大石,一屁股坐了下来休息。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天下的母亲是伟大的,我们应该想季羡林爷爷那样好好学习他哪种对母亲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