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抗疫先进事迹8篇

时间:2024-04-06 18:22:05 分类:实践报告

通过事迹材料展示了一个人在过去的努力中所展现出的坚持和热情,优秀的事迹材料是塑造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下面是85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医院抗疫先进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8篇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篇1

突如其来的新一轮新冠疫情,威胁着菏泽百姓的生命健康。在这关键时刻,有无数的勇士挺身而出,为守护菏泽群众的健康呕心沥血。海岩同志是菏泽市立医院药学部的一名主管药师、中共党员、转业军人,他于第一时间就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号召,勇于向“疫”而行,扛责在肩,不畏辛苦,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新时代的军人本色。

疫情面前,他是锐意进取的“实干者”。据了解,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以来,海岩同志总是第一位报名,请求投入到第一线服务工作中,至今在医院发热门诊药房已连续奋战3年时间。7月31日,海岩同志被抽调到菏泽市方舱医院进行支援。菏泽方舱医院紧急启动后,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工作内容和流程也是千头万绪。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海岩同志在不辞辛苦,加班加点地梳理和执行工作。有时,他连续工作3天,每天都工作达13个小时以上。由于废寝忘食,他经常错过饭点,饿了就用泡面充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方舱医院建立和实施了全面地购药、验收、入库、出库、养护等流程,全力保障了方舱医院的药品供应和药品质量安全,极大地提升了方舱相关工作的效率。

疫情面前,他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者”。由于疫情防控责任重大,为了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海岩同志真正做到了顾大家、舍小家。海岩同志的爱人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夫妻二人都坚持在抗疫一线。两人协商错开排班,轮流照顾老人。由于不能时时陪伴在家人身边,他对于近70岁的母亲和16岁的女儿不能给予及时地照顾和关心,因此心有愧疚。但是他表示,由于防疫工作的特殊性,他能做到的就是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因为只有守护好大家,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的小家。在公与私的天平上,他毅然坚守疫情防控一线,这种以大局为重、甘于奉献、扎实工作的精神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疫情在前,责任在肩。海岩同志作为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一线,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篇2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过是装成大人模样,走在抗击疫情一线;有这样一群人,承担着“90后”的标签,却早已经担当大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刚入职不久,才加入汤庄镇机关工会大家庭,就已经把自己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去年刚入职的青年干部党政办办事员李铮,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服从镇里工作安排,提前返岗,奋斗在抗疫第一线。大年初二,李铮在扬州过年,突然接到镇政府办公室电话,要求他立马赶往政府,待岗待命。李铮同志二话没说,跟父母家人打了声招呼,说明了情况,立刻下午赶回了汤庄。作为医疗救治组的一员,李铮戴上口罩,每天早早来到卫生院,帮助工作人员先做好医院内外消毒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当有病人前来就诊的时候,他还要负责做好体温检测,前期问诊,诊室引导工作,详细做好问诊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疑似病例。他还要跟随卫生院医生走入街头巷尾,走进邻里乡亲,宣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以及防护措施,叮嘱乡亲们减少外出,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李铮每天早出晚归,为了防止传染,此次他一人回到汤庄,家里亲人都在扬州,每天父母也不放心,频频要求回来照顾他,他都拒绝了,要求父母正月十五以后再回来。李铮在入职之前一直在扬州消防大队做一名文职,如今成为了汤庄一名青年公务员,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铭记在心,他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一直在用行动向党组织靠拢,是一名热血奋进积极向上的好青年!

防疫一线的还有闵捷同志,大年初三接到通知,闵捷从宝应老家赶回汤庄,迅速投身到战斗中去。每天他整理资料台账,做好抗击疫情前线信息收集归档工作,保存好原始数据资料。每日上级部门下发公文,闵捷第一时间接收,传达给镇各级部门、村和社区,保证了非常时期信息传达的通畅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宣传科的秦婧钰,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在接到通知前往汤庄后,一直做好“幕后英雄”的角色。在疫情肆虐人心惶惶的关键时期,依旧每日更新汤庄公众号“水韵汤庄”,积极报送汤庄每日“战况”,报道抗击疫情一线感人事迹,宣传普及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知识,传递宣扬汤庄正能量,扫除疫情期间多日阴霾。

还有很多很多年轻的身影活跃在抗击疫情一线,三岁孩子的母亲孙晶晶、汉留村后备干部李辉、曾钰村入党积极分子吴龙肖……他们是“90后”年轻干部,他们是“20年”新鲜血液,他们是年青一代队伍中的“硬核”!青年强,则国强!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篇3

“军功章呀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用这句话形容在抗疫工作中的李小会和王晓翠夫妻再恰当不过。李小会是一名80后的退役军人,忠诚、有担当、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军人品格深深地熔刻进他的骨子里。作为邯郸明仁医院120急救中心的一名专职司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不退缩、不逃避,他总是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和担当,多次获得了嘉奖和荣誉。这一张张奖状的背后同样也有一个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支持他的好妻子。她就是明仁医院康复医学科护士长王晓翠。王晓翠身为一名一线护理工作者,不但在工作中和他并肩战斗,比翼双飞,同样在家庭生活中也为李小会解除后顾之忧,支持着他的一切,舍小家为大家,在全市抗疫工作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4年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再次肆虐古城邯郸。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总动员,医务人员迅速投入抗疫工作。李小会作为抗疫一线的一位“老兵”,迅速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报名参加了第一批的抗疫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白”。40多天紧张的工作,奋战在一线,吃住在宾馆。而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邯郸明仁医院康复医学科护士长王晓翠,默默地支持着“大白”的工作。

工伤中,作为一名护士长,她是科里的“铁娘子”、医护人员的“老大姐”。在科室人员被抽调投入抗疫工作、严重短缺和在院患者数量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她担任起了“救火员”的角色,哪里缺少人员就到哪里去,如带患者做检查、给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操作、统筹病区患者及陪护人员的核酸采集、领取卫材、病区门禁管理等等,病区里时时刻刻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面对疫情和工作双重压力下的医护人员她又像长姐一样,宽慰着弟弟妹妹们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坚守在岗位上,顺利的完成了工作。

在家庭生活中,作为妻子的王晓翠成为了支持李小会的抗疫工伤,对他更多的`是“隐瞒”和关爱。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李小会的母亲突发心肌梗塞,紧急入院,植入了5枚支架。为了不影响李小会在抗疫一线的工作,王晓翠向爱人隐瞒了婆婆的.病情,一个人照料在床旁,从无怨言。由于婆婆的生病,父母又被隔离在永年不能帮忙带孩子,王晓翠作为护士长,不仅负担着科室繁重的护理工作,还要照顾一双儿女;12岁的女儿也早早当起了家,担负起照顾6岁的弟弟重任。40多天来夫妻两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虽然牵挂者彼此,但是,心里更多的是相互的体贴与谅解。在家里两个的孩子无人照料,弟弟才刚刚6岁,她就教导姐姐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要照顾好弟弟。白天里她忙碌在病区里,少有停下来的空闲。儿子想妈妈了会给妈妈打电话,而她也只是匆匆的应付两句,告诉孩子妈妈在忙,要听姐姐的话;而她还要强作镇定,忍住颤抖的声音,转头擦去眼角的泪花,又风风火火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由于科室工作的繁重,她很多次顾不上吃饭,护士姐妹们心疼她,她总是笑笑地说“没事”。

深夜回到家中,她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体要给孩子做饭。因为孩子小,她不许孩子们在家用电、用火,午饭独自在家的孩子们只能用零食解决,也许只有这一餐热乎的晚饭才能弥补作为妈妈对孩子的亏欠。饭后辅导完孩子的当日作业,把孩子们安排上床睡觉后,她还要收拾厨房,给孩子们洗衣服,直到深夜才能休息。第二天,依旧是天不亮就要起床为孩子们准备好早饭,交代姐姐照顾好弟弟后匆匆出门,奔赴另一个战场。

在医疗抗疫的大战场上,她和爱人是不能见面战友,并肩战斗迎战“奥密克戎”。在家里,作为妻子,她从不抱怨,只有默默付出,她深知爱人作为一名“大白”所要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她要让爱人毫无后顾之忧的去为了人民的健康冲锋陷阵。作为一名护士,她也坚守在了自己的岗位上,无私的付出,为守护好后方患者的健康贡献者自己的一切力量,无怨无悔!这就是一名凡而伟大的“大白”背后的“小白”。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篇4

从教十年来,高邮市龙虬镇张轩小学“最美巾帼”张丽老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育教学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秉承“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抗疫后方表现突出,积极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主动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武汉。

疫无情,助力之情。“500元,钱不多,却是我的一点心意。当初入党时举过拳头宣过誓,我不能战斗在一线,只能在后方做好自己的本职,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这是张丽继2月份响应龙虬镇教育中心校“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捐款倡议,主动参与爱心捐款后,又交纳“特殊党费”,以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行动就是战斗。在这防疫的关键时刻,她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为抗疫阻击战作一份奉献,发出一点点光和热。

疫无情,防控在前。疫情期间,张老师还负责学校疫情日报及疫情防控档案的整理工作,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从1月24日起,她每天主动联系并在张轩小学防控群里收集教师上报的全校师生的健康情况和外出情况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登记、并最终形成《张轩小学疫情防控-学生健康状况日报送》台账,并于每天下午4点之前上报校领导与教育中心校。在防控期间,她及时完成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所有要求上报的信息。她还协助学校做好疫情的宣传报道,每天做到宣传到位、防控到位、排查到位,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张老师还积极承担学校的疫情期间的防控值班任务,早晨六点多从高邮出发赶往学校,克服中午就餐不便的困难。在校值班、巡查期间,严查严防,认真站好学校的值班岗,确保学校的安全。

疫无情,线上教学见实情。在疫情期间,为充实学生的寒假生活,她积极配合市局和学校安排的线上学习活动,并自主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每天坚持在线答疑,帮助学生解决线上学习中的困难,对班上参与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与其家长交流并帮助解决困难,班上的周睿同学,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生活,爷爷不会使用手机看视频,张老师多次电话联系,通过微信一步步截图指导爷爷学会进入平台,坚决不让班上一个孩子掉队。

昨天已经过去,未来在于耕耘,用张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在村小这片沃土上,我只是一株平凡无奇的小草,我将和老师们一道用心去成就事业,站好三尺讲台。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篇5

张继先,女,现年54岁,于1988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湖北省、武汉市委员,湖北省职业病尘肺病鉴定专家,现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内科党支部多次获得优秀基层党支部称号,个人也多次获得“十佳”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先后荣获抗击非典战役“三等功”、“省卫生厅直属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四川汶川地震救援省卫生厅颁发的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她忠诚医生责任,是全省疫情上报“第一人”。2019年12月26日上午,张继先在专家门诊时,接诊了家住医院附近小区的一老俩口。两位老人因发烧、咳嗽就医,拍出来的胸部ct片,却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张继先让老俩口叫来其儿子做检查,儿子没有任何症状,但ct显示肺上也有特殊表现。同日,还有一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存在同样的发烧、咳嗽和肺部表现。张继先凭着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给这些病人做了多项流感相关检查,结果全部呈阴性,从而排除了流感。27日,她及时把四人的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医院迅速上报江汉区疾控中心。28日、29日,门诊又陆续收治3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前后7个病人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张继先立即又向医院报告,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对7个病例逐一讨论,追问到还有两例类似患者,到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治疗,也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医院高度重视,立即上报,为省、市卫健部门迅速应对处置创造了条件。

她肩负党员担当,是医院救治一线“带头人”。张继先坚持在离疫情最近的地方战斗。早在收治那一家三口住院时,张继先就作出决定,在呼吸科病房隔出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立了有9张病床的“隔离病房”。自此,张继先就成为医院肺炎救治的“组长”。元旦期间,呼吸科的门诊量激增,由原来每日100人左右,增加到230人左右,收入院的病人显著增多。医院及时改造成立了6个病区,160张床位,承担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张继先作为呼吸内科主任,不仅每天要对160位病人查房了解病情,制定诊疗方案,遇到危急重病人,她带领团队通宵达旦抢救。她常常是前一天晚上通宵抢救病人,来不及片刻休息,第二天清晨又开始新一轮的查房和制定医疗计划中。她身先士卒,对危重传染病人,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张继先作为共产党员,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冲锋在前,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张继先主动细致照顾到每位医护人员,为大家加油鼓劲,带领着忙碌又井然有序的医护团队,全力以赴与新冠肺炎作斗争。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篇6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篇7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荆州一医医护战士轮番上阵,不畏风险,逆风而行,隔离的是病毒,凝聚的是希望。原神经外科副护士长王丽娜,2月21日,进入隔离三区负责护理工作。隔离三区分为三个楼层,有25名护士,都是从各个护理单元抽调出来的护理骨干,王丽娜团结带领这群兄弟姐妹们,用仁爱之心与患者一道共同抗击疫情。

因为病毒的传染性,有很多家庭聚集性发病。21日,父女两人,想住在一间病房里,可是根据新冠肺炎病人收治规范,患者一个阳性,一个疑似病人,是不能住在同一间病房,面对这种情况,护士长王丽娜反复给患者做工作,耐心对患者讲解分开收治的重要性,最终患者表示理解,并接受分开在两个单间病房里。

一天,患者刘大姐反馈病房电视不能正常观看,王丽娜在后勤人员的电话遥控下,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调好了电视。这一刻,听着患者小孩似的欢呼,看着患者欢笑的面庞,王丽娜也开心的笑了。在与刘大姐的交流过程中,王丽娜了解到刘大姐前不久才失去了亲人,而全家又都被感染隔离,母亲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在重重的打击下,这位上有老下有小的刘大姐心理负担太重了,在掌握了这一情况后,王丽娜每天都要去看望刘大姐,跟她聊上几句,了解一下她的心理动态,树立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丁先生是一位回民,由于食堂提供的饮食不合习俗,后来,护士们为他点全素的中餐和晚餐,但是丁先生还是“吃不饱”,22日中午,丁先生的朋友为他送来了爱心午餐,此时正是中午12点多钟,支助工友、隔离区外勤人员都是最忙的时候,还没吃午饭的王丽娜为了解决患者的问题,决定自己化身一名快递员,找到丁先生的回民朋友,取来他们为丁先生准备的爱心午餐,送到隔离病区丁先生的手中,王丽娜了解到丁先生的朋友每天都会给他送一次爱心餐,为此,专门预定了志愿者,使这份特殊的爱心能够每天按时到达丁先生的手中。

王丽娜说:“我们每天的工作虽然很繁琐、很劳累,但对患者来说,我们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的希望。除了给患者最好的医疗护理,还要和他们一起互动,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增强抗疫心胜的信心。”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篇8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在疫情袭来最危险的第一线,是驻守乡村的村医,坚守岗位,勇敢逆行,用平凡之躯,守护你我的安危。就是这些平凡的村医,为我们撑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屏障,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三口塘镇两位年过七十的老村医,原本应该退休在家颐享天年,但毅然选择了成为一名抗“疫”战士,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乡亲们。

郑新选是三口塘镇石湖塘村的村医,今年73岁,身患肝病,体质很差。为了抗击疫情,积极响应县防冠指挥部的工作要求,每天坚持上门为湖北返乡人员、密切接触者测量体温。其中有一位密切接触者极不配合,且体温反复,每次测量体温郑新选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反复宣传,风里雨里从未间断,积极为该密切接触者联系上级会诊,并安排了4次转诊检查,成功排除了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

莫朝雄是三口塘镇豪山口村的村医,今年71岁,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腿脚行动不便。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后,从未抱怨,坚持为武汉返乡人员监测体温,宣传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相关政策。一开始也受到了武汉返乡人员的冷讽和口头谩骂,但是通过不断的解释宣传,最后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及配合。因工作劳累,在2月9日发生低血糖反应导致昏迷不醒,及时送往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依然不忘安排其女儿莫金梅(本镇另一个村的乡村医师)继续给豪山口村的医学观察人员测量体温,自己身体略好就坚持要出院回来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给村民带去一份安心。

七旬抗“疫”战士郑新选、莫朝雄,就是我们身边平凡英雄,是防控一线“最可爱的人”。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幸福、平安,正是有许许多多像郑新选、莫朝雄一样的人,在危难面前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他们平凡而伟大。作为被这些平凡英雄默默守护的普通人,为乡村医生郑新选、莫朝雄点赞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医院抗疫先进事迹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