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乡作的实践报告5篇
实践结束后,你肯定收获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为此好好写份实践报告吧,为了提高大家对于实践的积极性,写实践报告就是很不错的,下面是85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对家乡作的实践报告5篇,感谢您的参阅。
对家乡作的实践报告篇1
6月25日,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到连云港市生活垃圾填埋管理中心开始了xx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生活垃圾填埋向该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了解。本着提高自我、充实自我、锻炼自我的宗旨,大学生们在烈日炎炎下,乐此不疲地参观学习。
连云港市生活垃圾填埋管理中心的员工与领导热情配合,认真讲解,并对生活垃圾填埋管理的发展前景提出设想。连云港市生活垃圾填埋管理中心主任张鑫带领大家在生活垃圾填埋工作站参观并进行讲解,大家悉心听取,时不时地记录着。
从对问卷调查的整理和统计中得出:现如今,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生活垃圾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处理,减少了城市环境污染。然而,大学生对生活垃圾填埋管理的认识存在空白,对于生活垃圾如何规范填埋管理缺乏深入学习了解,对于环境保护缺乏积极主动性。
此次实际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对生活垃圾填埋管理的认识,填补了大学生在生活垃圾规范填埋管理方面的空白,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学生们在得到了许多宝贵知识后,带着兴奋与不舍告别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不负学院领导重望,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
对家乡作的实践报告篇2
上午返校后,我决定采用老师的建议,进行“学雷锋环保小卫士”活动。可是队员们逃的逃、溜的溜,最后只请来了两位。
下午2:00,我们三人准时出现在华骥苑大门口,开始与垃圾作斗争。
我们从街道边捡起,刚开始那两位队员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捡垃圾,看着他们怔怔的样子,我马上弯下腰,把垃圾捡入袋子中。在我的影响下,队员们也开始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
真没想到看似干净整洁的小区,竟隐藏了不少垃圾。草丛里、花坛中、树荫下、阴沟旁,处处可见易拉罐、碎纸片、烟蒂头……又逢是周日,更无人打扫,苑中简直成了垃圾的王国。
在烈日下,我们被烤得面红耳赤,汗水如雨,抹都抹不完。偶尔有几个这儿的居民,经过我们身边,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几眼,匆匆离去,我们并不在乎他们异样的眼神,仍旧快活地干着活。
时间飞逝地流逝了,活动接近了末尾,我们望着那袋战利品——满满一袋子的垃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送它们回到家——垃圾筒。它晃了几下,仿佛向我们敬礼。回家的路上,我们活像凯旋而归的战士。
回到家,我躺在床上,舒展着疲倦的身体,但心里很高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对家乡作的实践报告篇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大连理工大学实践理论一把抓的号召,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张杰在寒假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调研勘察了作为国家示范企业的甘肃省兰州铁路局河口南焊轨基地,旨在宣传绿色环保科普知识,对企业的和谐发展提出适当建议。
兰州铁路局河口南焊轨基地始建于xx年,位于兰州枢纽兰新线与兰青线交会地河口南车站以南,占地面积134亩,根据地形条件,工艺平面布置采用l型布置方案,年焊轨设计生产能力为xx公里。
基地建成投产以来,基地领导积极改善生产、办公工作环境,对厂区进行了大面积种草种树绿化工作,绿化面积达5000平方米,栽植树木200多棵。对焊轨基地西区时效台北侧道路及焊轨线辊道周围铺设了花砖,共计长度超过1200米;更换、配置了车间休息座椅、更衣柜等生活配套设施;增设了工量具台及各型标识牌。为努力营造争一流、创一流的文化氛围,以五个一流为主题,在显着位置悬挂了文化灯箱,张贴了安全宣传画,制作了以闭环管理和标准化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板,营造安全生产和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用充满关爱、温暖的文字和安全警示语激励和提示职工,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为了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车间定期组织开展了体育活动和各项文化活动。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车间厂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为争创工作环境一流的目标打下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希望能宣传及学习先进的企业环保措施及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示范企业。
对家乡作的实践报告篇4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株洲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株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为株洲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并为将来的株洲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调查过程:
调查安排:①从报纸、新闻、网上查询资料文件;②走访个别乡镇
调查时间: 20xx年寒假。
调查地点:株洲市城区及个别乡镇
三、社会调查结果: 据调查,株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00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0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5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
286元,比2000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00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00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00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00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00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好的楼房。2005年全市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00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一幢幢高楼大厦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05年底,郴州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比2000年分别增长66.73%、163.61%、89.83%,年均增长10.81%、21.24%、13.72%。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4元,比2000年增长30.81%,年均增长5.52%。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5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档乐器1台。
(六)、交通及环境的大幅度改变
就在不远的过去,株洲还在以一副满面尘灰的老旧形象示人。如今,一个覆盖株洲整个城区的城市提质项目“一江四港”综合整治工程现已启动,其中,湘江风光带河西段已开放,河东段即将开工;霞湾港综合治理全面启动;白石港、建宁港等整治方案已通过审查。抚今思昔,不少株洲市民感叹“恍若隔世”。
长期以来,株洲在得到“工业实力超群”赞誉的同时,却忽视了“家园”的功能。为偿还50多年的环境欠账,株洲以铁的手腕治污。08年以来,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拆除烟囱352根。“十二五”株洲将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解决污水直排湘江问题,实现沿江两岸企业污水零排放。
对于株洲市民来说,穿行于大街小巷的明黄色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了大伙眼里的“幸福颜色”。目前,株洲公共自行车租凭系统达到1000个站点、2万辆车,一年多时间里借还人次达到3000多万,成为全国自行车运行状态最好的试点城市,形成了集生产、研发、运营、管理域一体的“株洲模式”。
“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为定位的株洲,以一幅“山水桥城”的美好蓝图吸引全国26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前来取经。今年,株洲实现路名、建筑名等概念性城市资源货币化,出租车、广告招牌等政府性资源市场化,体育中心,文化园等非产业性资源产业化,城市盘子越做越大。
4年多来,株洲共改造城市主次干道和大街小巷187条,共美化1620多栋临街房屋,改造210多张卷闸门,拆除4.2万余个防盗窗,整治1.1万余块招店牌。新栽灌木10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超过50%。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华强文化基地和职教城四大“精品工程”快速推进。其中神农城利用3000亩土地,建设不需要政府投入一分钱。护环境做出贡献。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对家乡作的实践报告篇5
序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国家的改革政策,家乡的变化也越 来越大了。我的家乡是浙江建德,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建德的一个小镇的一个普通小村——汪家村,建德是草莓之乡,农民占了80%,大部分的家庭是以种草莓为主要经济来源,草莓种植户从一开始在自己村里到扩展到外省。村里的90%以上的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挺高了,带动了村里的发展。
主体:
我根据我的调查,从经济水平、住房、道路交通、教育、娱乐设施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汪家村这十年来的变化。
经济水平:
十年前: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的村名靠在自己村种草莓来获取一定的收入,但是,由于当时的草莓市场不是很景气,只是靠种草莓,收入还是微薄的,家中通常还有人在外地打工赚钱。并根据一年四季,种相应的作物,来获取收入。
十年间:随着草莓市场的扩大,大部分的种植户了解了外省比如海南、广东、福建等靠南德省份草莓的销售量大,且这些地方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开始有几乎村民出去种草莓,一、二年下来,收入不少,远远比在村里种草莓的收入高。于是,接下来,村里的种植户知道了在外省能赚到更多的钱,大家都相继离开村子出去种草莓了。在外地种草莓的人大部分赚到了钱,也尝到了甜头,就持续在外地承包土地种好几亩的草莓。现在,很多在外省种植草莓的村民回来了。生活水平、经济水平提高了不少,大部分村名富裕了起来。
住房:
十年前:村里的房子90%是泥瓦房,甚至还有比较陈旧的木头房,有些房子已经经受不起风吹日晒了,有些已经被废弃,面临的就是倒塌了。房里的家具也很陈旧了,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电器。
十年间:一幢幢陈旧的房子开始拆迁,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重视物质享受,首先就是住房问题,国家的政策也很好,在要建造新房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这也极大鼓励了村名们建房。在这十年间,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建成了,有钱的人家造了两三层的楼房,紧接着,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砖瓦房取代了,村子显更加鲜活和富有生气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户人家也都配齐了,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渐渐住进了每位村民的家。人们的脸上也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道路交通:
十年前:村与镇相连的路是水泥路,一到雨天就特别泥泞,村里的小道很窄,有的地方只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行车都很难通过。晚上村子就陷入一片黑暗了,不用说什么路灯了。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十年间:在政府的补贴下和村民集体的建议下,从村里到镇上的这条路变成了水泥路,走得更方便了,雨天也不会泥泞了。村里的原来的小道也渐渐地被水泥道取代,扩宽了不少,别说自行车了,现在连小轿车都能通过。村里也安装了路灯,以后晚上出去,就不会害怕看不到路了。因为路平坦了,交通也便利了。
教育:
十年前:记得我这辈和我的哥哥姐姐们上小学时在村里的小学校里,那里设备部齐全,教室很小,学校很小,而且雨天的时候还会漏水,光线也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间:村中很多家庭的小孩都开始去镇上的学校上学,那里设备齐全了,教室大了,学习资源也更丰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在外面学有所成,工作方面也很不错,而且一些还为建设家乡做出了不少贡献。使家乡更好的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