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是成长历程中的宝贵收获,在不同领域,我们都有了丰富的心得体会,以下是85报告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篇1
各位羲和宝宝们,考试周即将来临,是不是有种紧张感扑面而来。面对考试,总会产生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的一些心理反应。我们知道在考场上,不仅要比知识,还要拼心理,因为良好的心理心态是你成功发挥的关键。接下来就跟小编来看看有哪些应对考试紧张的方法吧!
考前心态调整
1.要增强自信心
要获取好成绩,一定要有自信心。这如同体育运动员一样,要在比赛中获取好的名次,应该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以保证自己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考生在进入考场之前,多想一些有把握获取好成绩的条件,如“自己已经全面和系统地复习了”,“考试就像平时测验,无非在这里多做几道题而已”,尽量回忆和憧憬一些美好的事情,设法使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中心,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
2.自我放松,缓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呼吸松弛训练。坐在座位上,双目微闭,两脚着地,双手自然放在膝上,脚与肩同宽。然后进行腹式呼吸3~4次。吸气时用鼻慢慢地吸,先扩张到腹部,在扩张到胸部,吸足气后屏一屏气,然后用鼻和嘴将气慢慢地吐出,这个过程连续多次就可以达到平静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和忧虑的效果。
3.转移想象,放松心情
转移也是保持良好心境的一种方式。如涂抹一点清凉油,听听音乐,从事散散步、游泳等不剧烈的体育运动,使心态平衡,头脑清醒,紧张缓解。
4.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定要注意考试之前的养精蓄锐,临考之前几天中的复习不可过度疲劳,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八个小时的睡眠,同时要加强营养,使自己精力充沛、精神振奋地投入考试。
考试时心态调整
1.过度紧张的时候(调整心态)
2.出师不利的时候(自我打气)
3.暂时遗忘的时候(静心回忆)
4.遇到难题的时候(先易后难)
总而言之,同学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轻松应对考试,也要相信付出的努力不会辜负自己的,梦想也总会照进现实,愿大家都可以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加油!
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篇2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就能对社会、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持正确的认识,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各种问题。我们必须要学会欣赏生命中的每个瞬间,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信未来定会更美好。
第二、保持积极上向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稳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因此生活中应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遇到不好的事,要换个方法变个方式思考,你将大有收获。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
第三、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应该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尽量使自己有完成目标的可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十分愉悦。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就必须去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时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这就告诉我们,人不能去等,要学会适应。
第四、拓宽兴趣。兴趣是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人的兴趣越广泛,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压力就越小。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看书、写字、创作、绘画、舞剑、养鸟、钓鱼、种花等等。总之,兴超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充实,越有活力,你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
第五、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排除不良情绪,让自己在偷快的环境中度过每天,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喜忽哀乐,都在所难免,怎样调理呢?最简单有效的做法是用积极的暗示替代消极的暗示。当你想说“我完了”的时候,要马上替换成“不,我还有希望”。
第六、要学会宽容,培养自己完广的胸怀。一个人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就容易生气,闷闷不乐,斤斤计较。而当你胸怀宽广时,你就会容纳别人,欣赏别人,自己的心境也就能保持乐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仁者无敌”。别怕吃亏,“吃亏是福啊。生活中要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接受别人,还要善于接受现实。总之,心理健康精气神,幸福快乐每一天!
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篇3
近日,面对中央指导组派出的督查组的询问,湖北黄冈卫健委主任唐志红竟然一问三不知,对定点医院的收治能力和具体床位数量都含糊其辞。后经湖北省黄冈市委研究同意,提名免去唐志红同志黄冈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职务。一问三不知,究其根本原因,是忘却了为民初心,放逐了基本职责。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做好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医疗工作者冲锋在前、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正在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但也存在极少数干部依然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基层,不接近群众,浮在面上,从而信息不灵,情况不明,导致工作被动、失误连连。在其位,谋其政,当前正处于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将人民的安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及时掌握疫情,及时发声指导,及时采取行动,不容丝毫懈怠,不容丝毫麻木,不容丝毫敷衍!
防控就是责任,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从“收了多少人,我不太清楚”,到“那我不知道,搞不清楚”,再到“这之前也找不到方向”……涉事负责人的模糊回答,和不接地气、不掌握真实数据有关。心中没数,心中自然没底。一问三不知,拿什么防控疫情?给群众什么安全感?“对不敢担当、作风飘浮、落实不力的,甚至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这是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所明确提到的一项内容。打赢防疫狙击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履职尽责、时刻在状态,才能把党旗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篇4
在疫情肆虐的时代,在今年的寒假,我去了我所在的社区工作站当了志愿者。
志愿服务时,我发现我并不是孤身一人,与我一同工作的还有其他大学的学生。男生负责与工作人员出门宣传和记录外来人员信息,女生负责将他们录入电脑并录入社区人员的信息。这个工作对于我来说,不仅将学校学习的电脑的基础操作用于了实践,并且对抗疫也做出了贡献,这种工作对我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因为这个工作,我每天早起早睡,养成了作息的好习惯。某天工作时,还有市内的志愿者来给我们送来了温暖的热牛奶,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值得的并且被需要的。在工作站里,我还结交了一些“朋友”,他们不是陪我玩耍的朋友,而是陪我成长的朋友。
总之,这一次的志愿活动是成长的、温暖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也要发挥出我自己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篇5
当前,抗击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在这场阻击战中,每个人都是都不孤岛,此时我们更应该凝心聚力,带着信念与勇气,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作为年轻教师,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检验我们是否做到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试金石”,答好“疫”考“检测卷”,是当下我们年轻教师成长中所需跨的一道“门槛”。
以“教育为本”,在“疫”考卷中检测你的“初心信仰”。教师的初心是什么?教师的初心是站在那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疫”当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应不忘信仰之心,时刻记得自己的天职,“疫”战中依然要记得不忘以“教育为本”,对教育事业负责任。延迟开学不停课,认真做好网上授课;为学生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教师在战“疫”期间贯彻好“教育为本”理念应该做的事。古之圣贤,无不为自己的信仰孜孜以求,作为新时代年轻教师,守教育的初心信仰是立业之基。坚守初心信仰,方可固守精神家园,方可克服职业倦怠,方可抵御物欲横流,方可恪尽责任之心。
以“学业至上”,在“疫”考卷中检测你的“使命担当”。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就成长历程阶段看,这是本职工作。然我们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促进学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在知识上有所收获。为新时代培养好祖国的接班人。“疫”考期间,是否做到为学生网上上好课,是否有敷衍了事的行为,是否做到因材施教课业辅导等等,这些都是检验我们初入教育行业的年轻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上是否做到践行好人民教师的使命,是否做到敢于担当有所作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说教师在各方面不仅是学生的楷模,更应是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和榜样。作为当代年轻教师,更应对“教师”这一称谓更有敬畏之心,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作为,牢记以学生“学业至上”为中心,担起新时代年轻教师的使命。
以“生为中心”,在“疫”考卷中检测你的“师德师风”。师者应不忘仁爱之心,对学生关怀备至。自觉“关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灵魂,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新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不止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有爱的教育才有生命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这告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青少年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使命。疫情感染当头,病毒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作为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保护学生的安全,以“学生为中心”,尽努力去保护每一位学生,保护祖国未来花朵,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温暖和爱。年轻教师更要热衷于伟大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个有奉献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合格教师。
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篇6
读这本书最开始是它简约而气质黄的封面吸引我翻阅,若大个黑色字体写着:透视孩子的心理世界,作为一个老师和孩子的妈妈是急需及时且好奇的。
一直在探索什么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育理念?幸运的是我一直在寻找及不断学习,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完这本书让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作者通过变换角度,深入体会,从而遵循孩子的个性来让我们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
第一辑至第五辑我会简单分享一些里面的重点:
第一辑: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期望 聆听手记
有的家长把自己童年未完成或没有实现的理想当作孩子的奋斗目标,说是为了满足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其实,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完成自己的梦想。将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要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这样的家长需要完成自身成长,而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能以自我人生迫求的态度与行动去影响孩子,要求孩子。父母做成了“最好的自己”,孩子才会有勇气去追求做“成功的自己"。父母最好的状态是与孩子共同成长,各自做最好的自己!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第一,孩子的言行如同一面镜子,呈现出家长的问题。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务必要反思自我。如果家长感觉难以解决自身的问题,可以参加一些父母成长课程,向教师寻求帮助,治愈自己的伤,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二、家长和教师要学会放下大人的权威,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和真实的想法,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孩子的成长重要,还是自己的面子重要,多关心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必要的帮助。
重点:要想孩子优秀得自己先优秀。
第二辑: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技巧 聆听手记
个别学生由于害怕或回避社交,学习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因此减少,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也随之下降。常见的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的表现有以下五种。
(1)害怕被人注视与评论;
(2)认为别人能看出自己不自然的情绪与窘态;
(3)猜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负面或是蔑视的;
(4)在人际交往场合采取回避或是痛苦忍受的态度;
(5)在人际交往场合常伴有脸红、颜抖、恶心或尿频等躯体症状。
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引导孩子,这些情况是能够避免的。所以,家长在孩子童年时期就要鼓励与引导孩子与人交往,以便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胆量与能力。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社交焦虑,则需要与孩子探讨这种情况对学习、生活造成的困扰以及对未来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完全改变孩子的性格,但可以通过训练让孩子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第一、有的孩子胆大而鲁莽,有的孩子胆小而害羞。面对孩子因个性造成的问题,家长不能一味地袒护。家长在孩子童年时期,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面对让孩子害怕的场景,循序渐进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提高孩子的胆量。
第二,孩子一旦出现了社交焦虑,家长不要过于焦虑或担忧,因为家长的担忧情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并会恶化孩子的社交焦虑情况。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这种情况后,要了解社交焦虑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社交焦虑是可以矫治的。
第三,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恐惧情绪及躯体症状,影响学习和生活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就医,通过药物缓解孩子的害怕情绪和躯体症状,利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脱敏训练,以降低孩子的恐惧感。比如,每天让孩子至少和一位他从未说过话的同学说话,每次至少两分钟。最初孩子可能会紧张、害怕,但只要坚持,并逐渐增加聊天的时间,这种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会逐渐得到改善。
第四,家长和教师应通过社会技能强化训练,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减少孩子的社交回避行为,协助孩子建立起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培养并树立孩子的交往自信。
重点:我们欠孩子的不仅是一堂人生教养课,也欠孩子一堂爱情课。
第三辑: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管教 聆听手记
过度使用手机已然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它除了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成长,比如、容易得干眼症。加重近视,引发颈椎病外,还会影响他门的心理成长。比如、容易出现社交冷漠、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等。不少人觉得“人机”交互活动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更容易掌控,但实际情况是,有些人离开手机会发慌、紧张、情绪波动、心绪不宁,由此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戒断手机成瘾的方法,我们只能从认识上去了解手机控的危害,从行为上培养青少年自控、自律的能力,从制度上制定一些有关手机使用的规范。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第一,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教会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是家长的首要任务。第二,安于现状是人的本性。孩子要跳出舒适区,打破习以为常,延迟享乐需要,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这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第三,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或者网络时,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或许是纯粹的娱乐,或许是逃避现实,只有找到钥匙。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锁。
重点:讲究方法教出的孩子才温暖。
第四辑:教育孩子前先勇于教育自己 聆听手记
现代社会,男不用狩猎、女不用织布,尽管男女角色、身份的模糊是大环境使然,但全球范围内呼唤男子汉的声音似乎是超越国度、不绝于耳的。在国外绘本中、父亲不是在带孩子冒险、就是在展示体力和坚韧的品格。我们以此为话题,就是希望唤醒更多忙碌的父亲,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能抽出一点儿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与母亲一道担负起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角色认同的任务:男孩子要有责任感,有担当,要阳刚、坦荡:女孩子要秀外慧中,不娇气跋扈,不忸怩作态。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第一,年轻的父母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这样才可以逐步体验从面对孩子啼哭时的手足无措到初次为孩子洗澡时的慌乱无序,从而与子女建立亲密关系。
第二,利用父亲节等特殊日子,去思考当下父亲应有的责任。除了感恩、祝福之外,还应该有哪些具体的实际行动。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虽有父亲但形同虚设的感觉。
第三,对那些心智不成熟、永远长不大的父亲,家人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援助,促使其成长。
再分享一则案例:聆听手记
随着重组家庭的增加,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重组家庭尤其是双方有各自的孩子,重组后又生了孩子的家庭,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家庭中的几个孩子都力争得到父母更多的爱,都想成为家庭的主角,父母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稍有不慎就会被孩子认为偏心。由此积怨,结果往往造成多重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家庭教育是很难有效开展的。
父母在离婚、再婚的过程中,往往会顾及孩子的吃穿用度,很少会顾及孩子的情绪,但孩子的情绪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建议有条件的父母请专业人士帮忙疏导孩子的情绪问题,让孩子把因父母离婚产生的害怕、担心、恐惧、难过、委屈等情绪排解出来。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把对新爸爸(妈妈)的期待、想法,甚至是不敢面对或是无法面对的情绪表达出来,给孩子和新爸爸(妈妈)彼此接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在新家庭里能够愉快地成长。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一般来说,重组家庭的孩子对继父、继母的认识通常可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观察--理解-信任-尊重。他们刚开始会本能地对继父、继母怀有一种戒备心理,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继父、继母的一言一行然后才可能逐渐理解并认可继父、继母,也才可能谈得上对继父、继母心生尊重与信任,进而愿意听从他们的教诲。继父、继母也应该清醒地注意到孩子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并按其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恰当的方法、循循善诱,弥补孩子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消除芥蒂。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要找准角色定位。再婚夫妻要记住,你可以为对方的孩子提供生活上的适当的照顾,但在管教方面,最好还是让孩子的亲生父母来做。千万不要把这项工作抢过来
第二、逐渐培养亲情。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创伤需要用更多的爱才能抚平。重组家庭的子女尤其需要情感教育,维父、继母要视对方的孩子如己出,献出更多爱心,培育更多真情。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的心理阴影,重新树立信心
第三,应尽力减少因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离婚的一方尤其是女性不愿意让孩子与亲生父亲见面,有的还挑拨孩子疏远亲生父亲或母亲,这其实是相当愚蠢的做法,结果只会加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明智的做法是,无论你对原配有多少怨恨和不满情绪,你都必须告诉你的孩子,你们都很爱他,并以他为骄傲。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到他的生活没有那么不幸,受的伤害也不会有那么深。
第四,给予孩子适当的自我空间。重组家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过早地要求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再婚夫妻可以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孩子必须有足够的时空,才有可能慢慢接受新的家庭关系。继父、继母如果能给孩子提供适当的自我空间,孩子就可能慢慢地放下偏见,与继父、继母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五辑: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的烦恼 聆听手记
面对孩子挑食的不良习惯,家长需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挑食?其实,挑食有时是由孩子的生理原因造成的、这个时候,家长强迫与放纵的微法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孩子由生理原因导致的挑食行为,需要通过适度的治疗来改善。
就案例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造成潇潇挑食有诸多外部原因。奶奶追着喂饭,说明潇潇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他长大后,一家人没有和谐的用餐氛围,不是家庭成员缺失,就是餐桌气氛紧张,在用餐时父母争吵、训斥等,严重影响孩子的用餐心情。还有,父母烹调水平有限。也会导致孩子食欲不振。
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挑食的现象,家长担心的是孩子营养不良的后果其实,在这背后我们更要关注家庭教育的方法及创设和谐的家庭关系。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偏食是指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偏食可以导致孩子对某些营养摄入不足或过剩,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孩子的免疫力低、个子长得慢、情绪异常等情况或多或少与偏食有关。
孩子挑食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理原因:孩子体内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比如缺锌,这会导致孩子不爱进食,对食物不感兴趣,甚至厌食。
第二,心理原因:可能某些菜肴的形状、颜色、气味、口感与孩子的喜好相差太远,他们一看就不喜欢,或者吃一口就感觉很难吃,于是再不吃了。
第三,日常原因:五花八门的零食对孩子极具诱惑力,如果孩子养吃零食的习惯,会导致胃肠道消化液不停分泌,胃肠缺乏必要的休息,可能引起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下降。
第四,社会原因:胖孩子容易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所以,有些孩子因为怕胖而挑食或少吃。
因此,父母需要对照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如营造轻松和谐的用餐氛围,少给孩子吃零食,提高烹饪手艺等,来提高孩子的食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面对现代社会现象问题再分享一则案例:
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本书描述的是一片叶子由春天发芽、夏天长绿,秋天变红,再到冬天枯萎并最终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这本书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自然,我们不要畏惧死亡,而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为自己曾经是树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儿童对死亡应该有观察、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死亡教育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使儿童获得死亡的知识:
(2)使儿童对死亡有科学的认识:
(3)减少儿童意外死亡事故的发生
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面对死亡、理解生与死是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死亡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追寻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死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而对的话题、所以、实施死亡教育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任务
家长是孩子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在表达对死亡的担忧和恐惧时,家长要及时地对孩子给予解释和抚慰。死亡虽然可怕。但只要孩子感觉到家长在陪伴着他、爱他,他就不会被吓倒。家长一定要切记、跟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时,千万不要吓唬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的恐惧感
清明节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契机。与孩子讨论死亡的过程,恰恰也是让孩子感受爱的过程。通过谈论死亡,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让孩子能平衡自己内心的感觉,不再感到恐惧、焦虑,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死亡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孩子的年龄和性格不同,他们的认知与情绪的发展阶段也不同。我们应该尊重这一客观事实,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选择他们最能接受的方法,引导他们去感受生命的意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要让我们缺席孩子的教育而遗憾。
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篇7
时间过得真快,一开始我还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的网课,马上又要结束了。回看这一两个月的网课时光,竟然也有了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收获。
在家上网课是跟在学校教室里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不太一样的,最大的不一样是在家上网课时,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坐在家里听老师讲课,而在教室听课时是一班的同学彼此可以看见的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本来我还非常担心我一个人在上网课的时候开小差什么的',没想到上网课也有很多方法防止学生们上课开小差。我们上网课都会开视频,老师可以通过视频镜头看见我们在家的状态,每次谁有一点点小动作,我们老师就发现了,虽然老师不能丢粉笔头提醒,但老师在课上也会截图或者语音提醒,所以我在家上网课也都非常的认真,生怕上课开小差或者没听进去课。
在家上网课有一点是我认为非常好的。我们每天的网课都是直播形式,但直播的视频是可以回放的,谁有什么没听懂的,都可以课后自己再去回听,这样就免除了总是要去找老师问问题的麻烦。现在特殊时期,要找老师问问题还是非常不方便的,既要等老师有空,还要一直在线跟老师文字沟通。有了视频回放的功能,基本上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回看视频琢磨清楚,再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线上问老师或者同学也就没有那么麻烦了。
在家上网课的这些天,我也意识到了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发达。我们一个班的同学打开视频,只要老师开放网络权限的话,我们的头像都可以在老师的教学软件上显示出来。遇到老师在课上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跟我们讲课,我们都可以通过视频头像进行游戏,还蛮有趣的。特别是有的老师是非常年轻的老师,讲课的方式也非常年轻态,有时候老师会把我们上课偶尔开小差的同学视频截图做成表情包,在下了课之后发到群里让我们引以为戒,逗得我们又开心又不敢上课开小差了。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在家上了一两个月的网课。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经历,虽然不希望以后再出现这么严重的疫情,但这样在家上网课的机会,我还想要拥有,这样的话,我就又可以可着老师白天讲课的视频反复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