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的心得5篇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心得体会的写作是很关键的,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不断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验,能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森林报的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森林报的心得篇1
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则各人的读书方法,即有不同。
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亦不尽相同。从前梁任公著《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选出中国几种重要的经书和子书,提示其内容大旨,指出读每一种书的特殊方法,更足见读书的方法,不但随人而异,而且随书而异。
因此,一人既有一人读书的方法,一书也有一书的特别读法。所以贵在每人自己根据他平日读书的经验,去为他自己寻求一个最适宜、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而每遇一种新书,我们也要贵能考查此书的特殊性质,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去把握它,理解它。
故本文不能精密的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指示特殊的、不同的读书方法。此事须有个别的指导,只能概括的就广义的读书的方法,略说几句。
读书,若不是读死书的话,即是追求真实学问的工作,所谓真实学问即是活的真理,真的知识。而真理或知识即是对于实在或真实事物的理智的了解,思想的把握。换言之,应用思想或理智的活动,以把握或理解真实事物,所得即为知识、真理、学问。故读书即所以训练思想,应用理智,以求得真实学问。读书并不是求记诵的博雅,并不是盲从古人,作书本的奴隶。书广义讲来,有成文的书和不成文的书,对于成文的书,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所谓不要寻行数墨,不要以词害意。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是晦昧难读,更是要我们能自用思想。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能够直接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须以读成文的书所得,作读不成文的书的参考。以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供给读成文的书的指针。这样,我们就不会读死书,这样,我们就可得真的、活的学问。中国旧日的书生,大概就只知道有成文的书,而不知道有更广博、更难读、更丰富而有趣味的不成文的书。更不知道读成文的书与读不成文的书,须兼程并进,相辅相助;所以只能有书本知识,而难于得到驾驭自然,指导人生,改革社会的真实学问。所以无论读哪一种的书,关键在于须自己用思想。
要操真实学问,首先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确切认识。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要明白见得: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不期行而自行。一件事,知道了,见到了,真是会欲罢不能。希腊思想史家尝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一语,最足以代表希腊人的爱智的科学精神。所谓"理论是行为的秘诀",意思就是要从理论的贯通透彻里去求行为的动力,要从学术的探讨、科学的研究里,去求征服自然指导人生的丰功伟绩。我们要见得,伟大的事功出于伟大的学术,善良的行为出于正确的知识。简言之,要走上真学问纯学问的大道路,我们首先要能认识知先行后,知主行从的道理,和孙中山先生所发挥的知难行易的学说。必定须有了这种信念,我们才不会因为注重力行,而反对知识,因注重实用,而反对纯粹学识,更不会因为要提倡道德而反对知识,反对科学。反之,我们愈要力行,愈要实用,愈要提高道德,我们愈其要追求学问,增加知识,发展科学。
求学应抱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亦即学者的态度。一个人不可因为将来目的在作实际的政治工作,因而把学问当作工具。须知一个人处在求学的时候,便应抱学者的态度。犹如上操场时,就应该有运动家的精神,受军事训练时,就应有军人的气概。因为每一样事,都有其标准,有其模范。要将一事作好,就应以模范作为鹄的。所以我们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有政治家的态度。譬如,曾国藩政治上、军事上虽说走错了道路,然而当他研究哲学时,则尊崇宋儒,因为他认为程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正宗。学文则以司马迁、韩愈为其模范,以桐城古文为其依归。治考证学则推崇王念孙父子。他每做一门学问,就找着那一门的模范来学。一个人在社会上做实际工作,无论如何忙迫,但只要有一个钟头,可以读书,则在那一个钟头内,即须作纯学问的探讨,抱着为真理而学问的态度。要能领会学问本身的价值,感觉学问本身的乐趣。唯有抱着这种态度,才算是真正尊崇学术,方可以真正发挥学术的超功用之功用。
我刚才已经说过,读书,做学问贵自用思想。因为读书要能自用思想才不会作书本的奴隶。能自用思想,则不但可以读成文的书得益处,且进而读不成文的书,观察自然,理会人生,也可以有学术的收获。所以我首先须要很简略的讲一点,如何自用思想的方法。因为要知道读书的方法,不可不知道思想的方法。
关于思想的方法,可分三方面来讨论:
(一)逻辑的方法: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大都采自数学方法,特别几何的方法。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有自发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仆不灭、内发而非外铄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问本性,不问效用如何、目的何在、或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只问理论的由来,不问事实上的由来,譬如,有一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画此三角形之人目的何在,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有何好的结果等。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合必等于两直角,就是三角形之所以成为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就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中国人平日已养成只重一物的实用、目的、效果,而不去研究一物之本性的思想习惯。这种思想上的成见或习惯如不打破,将永远不会产生科学知识。譬如:《大学》上"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大串推论,就不是基于知识本质的推论,而只是由效果推效果,由功用推功用的方法。这种说法即使是对的,但这只是效果的研究。而效果是无必然性的,所谓成败利钝的效果,总是不可逆睹的。由不可逆睹的效果,推不可逆睹的效果,其所得的知识之无必然性与普遍性,可想而知。但假如不去做效果的推论,而去做本性的探讨,就可以产生纯学术知识。譬如,对于格物的"物"的本性,加以系统的研究,可成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对于致知的知的本质,加以研究,可成为知识论;研究心或意的本性,可成心理学;研究身的本性,可成生理学;研究家国天下的本性,可成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由此足见要求真学问,求纯科学知识,须注重研究本性的逻辑方法,而不可采取只问效果的实用态度。
逻辑方法的实际应用,还有一特点:可用"据界说以思想","依原则而求知"两句话包括。我们思想不能不用许多概念。我们说话作文,不能不用很多名词。界说就是对于所用的这些概念,或名词下定义。那是指出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包括的确切意义,规定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应有的界限范围。每一个界说即是指出一个概念,或事物的本性。据界说以思想,就是我们思想中所用的概念,都是有了确定的意义,明晰的范围的。如是庶我们的思想可以条理而有系统。界说即是规定一物的本性,则据界说以思想即是去发挥那物的本性,而形成纯学理的知识。一个人对于某一项学问有无学术上的贡献,就看他对于那门学问上的重要概念有无新的界说。伟大的哲学家就是界说大家。伟大的工厂,一切物品,皆本厂自造。伟大的思想系统,其中所用的主要名词,皆自己创造的,自己下过界说的。一个人能否理智的把握实在,对于自然人生的实物的本质有无真认识,就看他能否形成足以表示事物的本性的界说。平时我们所谓思想肤浅,说话不得要领,也就是指思想不能把握本质,说话不能表示本质而言。单是下界说,也就是难事。但这也许出于经验的观察,理论的分析,直觉的颖悟,只是武断的命题。要使其界说可以在学理上成立起来,颠扑不破,还要从各方面将此界说,发挥成为系统。无论千言万语,都无非是发挥此界说的义蕴。总之,要能把握事物的本性,对于事物有了明晰的概念,才能下界说。并且要能依据界说以思想,才能构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
至于所谓依原则而求知,就是一方面用原则原理作指导去把握事实,另一方面,就是整理事实,规定材料,使它们符合原理。不以原理作指导而得的事实,或未经理智整理不符合原理的事实,那就是道听途说,虚幻无稽,模糊影响的事实,而不是有学理根据的科学事实。先从特殊的事实去寻求解释此事实的普遍的原则,次依据此原则去解释其他同类的事实,就叫做依原则而求知。我们相信一件事实,不仅因为它是事实,乃因为它合理。我们注重原理,乃是因为原理足以管辖事实,以简驭繁,指导事实。总之,有一事实,必须能找出解释此事实的原则,有一原则,必须能指出符合此原理或遵守此定律的事实。单研究事实而求不出原则,或不根据原则而任意去盲目的尝试,胡乱的堆集事实,均不能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的实验,就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或假设,去考验事实是否遵守此原则。
(二)体验的方法: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贵忘怀自我,投入认识的对象之中,而加以深切沉潜的体察。体验本身即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因为所谓体验即是在生活中去体验,离开生活更无所谓体验。体验法即是教人从生活中去用思想。体验法是要人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欣赏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观。体验是一种细密的、深刻的、亲切的求知方法。体验即是"理会"之意。所谓理会即是用理智去心领神会。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宋儒最喜欢用体验。宋儒的思想可以说皆出于体验。而朱子尤其善于应用体验方法以读书。他所谓"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深沉潜思"、"优游玩索"皆我此处所谓体验方法。
(三)玄思的方法:所谓玄思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求形而上学的知识的方法。此种思想方法,甚为难言。最简易的讲来,可以谓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也可以称为"由形而上观形而下,由形而下观形而上"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限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庶各部分可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庶可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着一偏。全体有二义,一就复多的统一言,全体为万殊之一本。一就对立的统一言,全体为正反的综合,矛盾的调节。全体与部分息息相通,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譬如,由正而反而合的矛盾进展历程,即是由部分观全体的历程。反之,由合,由全体以解除正反的矛盾,以复回双方应有的地位,即是从全体观部分的历程。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事物之本末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就是能由部分而达全体,由支节达贯通,由形而下的一事一物而达形而上的全体大用。又朱子复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这就是由全体观部分而得到的境界。
总结起来说,我们提出的三种思想方法,第一种逻辑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条理严密的系统,使我们不致支离散漫;第二种体验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学问有亲切丰富的内容,而不致干燥空疏;第三种玄思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有远大圆通的哲学识见,而不致执着一偏。此处所谓逻辑方法完全是根据数学方法出发,表示理性的基本作用。此处所论体验,实包含德国治文化哲学者如狄尔泰(dilthey)等人所谓"体验"和法国柏格森所谓直觉。此处所论玄思的方法,即是最平时最简要的叙述一般人所谓辩证法。此种用"全部观部分","部分观全体"的说法以解释辩证法,实所以发挥黑格尔"真理乃是全体"之说的精义,同时亦即表示柏拉图认辩证法为"一中见多,多中见一"(多指部分,一指全体)之法的原旨。这三种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无贯通处,但其相通之点,殊难简单说明。概括讲来,玄思的方法,或真正的辨证法,实兼具有逻辑方法与体验方法而自成为寻求形而上学的系统知识的方法。
知道了一般的思想方法,然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那真是事半而功倍。
第一,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并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说,是否有系统的发挥,所建立的原则是否有事实的根据,所叙述的事实是否有原则作指导。如是就可以判断此书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依据原则,发疑问,提假设,制范畴,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第二,应用体验的方法以读书,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切己体察,优泳玩索,虚心涵泳,须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以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要感觉得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作就是在全国甚或世界学术之内去交朋友,去寻老师,与作者或国际友人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把读古书当作尚友千古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故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即从这种读书的体验里去理会,去反省,去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去体验古人真意,去绍述古人绝学,去发挥自己的心得。这就是用体验的方法去读书,也可以说是由读书的生活去体验。用这种的读书法,其实也就是一种涵养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致限于粗疏浅薄偏激浮嚣。
第三,应用全体看部分,从部分看全体的方法以读书,可以说是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之法。譬如,由读某人此书,进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进而博涉及与此人有关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师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说是应用由部分到全体观的方法。然后再由此人师友等的著作,以参证、以解释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较深一层的了解,即可说是应用由全体观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趋势,由某一学派的立场去观认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学派的宗旨,由全书的要旨以解释一章一节,由一章一节以发明全书的精义,均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玄思的方法以读书。
此法大概用来观察历史,评人论事,特别适用。因为必用此法以治史学,方有历史的透视眼光或高瞻远瞩的识度。由部分观全体,则对于全体的了解方亲切而具体,由全体观部分,则对于部分的评判,方持平而切当。部分要能代表全体,例证全体,遵从全体的规律,与全体有有机关系,则部分方不陷于孤立、支离、散漫无统纪。全体要能决定部分,统辖部分,指导部分,则全体方不陷于空洞、抽象、徒具形式而无内容。
因为此种玄思的方法,根本假定著作、思想、实在,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实在,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我的意思,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能自用思想,不仅可读成文的书,而且可读不成文的书。指导如何自用思想,有了思想的方法,则读书的方法,自可?绎推演出来。必定要认真自己用思想,用严格的方法来读书,方可以逐渐养成追求真实学问,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即不致为市场流行的投机应时耳食袭取的本本所蒙蔽、所欺骗。须知不肯自用思想,未能认真用严格的方法以读书,而不知道真学术惟有恃艰苦着力,循序渐进,方能有成,实不能取巧,亦是没有捷径可寻的。如果一个人,能用艰苦的思想,有了严密的读书方法,那缺乏内容,肤浅矛盾的书,不经一读,就知道那是没有价值的书了,又何至于被蒙蔽呢?
末了,我还要说几句关于读书的价值,读书的神圣权利,和读书的搏斗精神。
人与禽兽的区别,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根据科学的研究,却只有两点:一、人能制造并利用工具,而禽兽不能。二、人有文字,而禽兽没有文字。其实文字亦是一种工具:传达思想、情感、意志,精神上人与人内在交通、传久行远的工具。说粗浅一点,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故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即所以与同时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即所以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即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思想家多年的心血的结晶。所以读书实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要想不放弃此种神圣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我们惟有努力读书。读书如登高山,非有勇气,绝不能登至山顶,接近云霄。读书如撑船上滩,不可一刻松懈。读书如临战场,不能战胜书籍,利用书籍,即会为书籍所役使,做书本的奴隶。打仗失败只是武力的失败。而读书失败,就是精神的失败。朱子说:"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最足以表示这种如临战阵的读书精神,且足以作我们读书的指针。
森林报的心得篇2
在寒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森林是纷繁多彩、引人入胜的,森林里到处都有惊喜和感动。所有的动植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担负着繁衍后代的神圣使命,他们处在自然之中,又是自然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训练、逃避和猎杀。动物们要学习生活必备的本领,还要学会合作“谁先发现了敌人,就得尖叫一声,警告大家,让大家赶紧四散飞逃。要是有一只鸟遇到祸事,大家就一起飞起来,大吵大叫,把敌人吓退。”
所有的动植物在与自然的搏斗之中成长或者消亡,他们既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又不忘享受生命的快乐。“两只小熊上了岸,看来倒是洗完澡挺痛快似的:火盆似的天气,他们穿着毛茸茸的厚皮大衣,正热得要命呢!在冷水里浸了那么一下,他们凉快多了。”尽情地享受这份开心和惬意吧,生活之中或许充满了磨难和竞争,但也充满了惊喜和快乐。
读《森小报》,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于生命的尊重。“那只熊娃娃是个又可笑、又可爱的小家伙……后来熊娃娃十分亲热地依恋着这个小个子猎人。”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正因为如此,森林里的人们在夏日里想方设法捕捉野禽,又在冬日里给苦于觅食的禽鸟准备粮食;在秋日里捕捉肥美的鱼儿,又在冬日里结着厚厚冰层的河面上敲上几个冰窟窿,防止鱼儿会集体憋死。
让我们一起徜徉于森林之中,感受一切生命生长和奋斗的美,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森林报的心得篇3
?森林报》是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这本书适合所有性别、任何年龄段、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阅读。无论何时打开,都能马上进入一个新奇,瑰丽的无边画卷,开始一段浪漫,清新的精神旅行。
维·比安基的文笔优美,擅长描写动植物的生活,笔调轻快。在他的笔下,森林中一年的12个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别类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虽说《森林报》的名字里带了一个“报”字,但是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纸,因为它报导的是森林里的事,森林里飞禽走兽和昆虫的故事。
不要以为只有人类才有很多新闻。其实,森林里的新闻一点儿都不比城市里的少。那里也有它的悲喜事;那里也有它们自己的英雄、强盗和叛徒;那里也有它们自己的音乐会;那里也有它们自己的声音;那里也有几家欢喜几家愁;那里也有他们自己的战争……
从《森林报·春》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所有动植物都是有感情的,它们生活在一起,平静中充满了杀气,追逐中包含着温情。每只动物都是大自然中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缺一不可。它们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逃避和猎杀中度过,无时无刻在为生存而努力斗争。而森林,也正是在这样的斗争、逃避的猎杀中,得到了生态平衡。
动植物之间的斗争精彩纷呈,一段段好戏接连上演。不要以为只有动物之间才会有战争,植物之间的战争也一样激烈,虽然不见流血,不见硝烟。但在那挺直的树干里酝酿着骇人的阴谋,飘忽的风絮里隐藏着殖民的勃勃野心,翠绿的枝叶既是一把遮阳的温情大伞,又是张牙舞爪的无情利剑……但是,在有些时候它们同样也会做好朋友。甚至有些时候还亲密无比。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朋友,而且还有很多类型的。如:学习上竞争的朋友,平时玩耍的朋友,互相帮助的朋友,远在异地的笔友等。我们有时会来一点小吵小闹,但是依然关系很好。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好朋友吵架了,而且吵得还不小嘞!我们冷战了两天,我已经忍不住了。我向她走过去,说:“唉!我们还是像原来一样做好朋友吧!总比这样好!”她立刻回答道:“好呀好呀!”最后,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和好如初啦!就像伊索说的那样:“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合,而产生了不可想象的危害哦!
在《森林报·春》,我感受到了春天给生命带来的喜悦,春天是那样美好,大地露出了笑脸,动植物们都欢跃起来!让我们到书中去感受森林中的动植物在一年四季里五彩缤纷的生活,深入地探寻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体验一下春天的快乐,夏天的蓬勃,秋天的多彩,冬天的忧伤……
森林报的心得篇4
?森林报》是一部比故事书还有趣的科普读物,它的作者是维。比安基,生于1894年,逝于1959年,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他像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导游,带领我认识一种又一种珍奇的植物。
?森林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天;地面上的雪已经融化了,而水还在冰下沉沉睡着,森林也在雪的覆盖下静静地做着美梦,田野里的小兔子出生了,可是给他们喂食的不一定是它们的妈妈,而真正的兔妈妈也许在喂别家的兔宝宝,原来兔子家族有不成文的规矩;它们认为所有的兔宝宝都是自己的孩子。
夏天到了,这个时候白天越来越长,在潮湿的草地上,越来越多的花儿竞相开放,金凤花,立金花等等把草地染得金灿灿的。森林里的巢是雕的,用粗树枝架在松树上,最小的`巢是黄头戴菊鸟的,只有拳头大小,因为它自己的个头比较小,最狡猾的住宅是田鼠的,像迷宫,有许多前门、后门、紧急门。最艺术的住宅是卷叶象鼻虫的,这是一种带弯鼻子的小甲虫,等叶子枯萎,就把叶子卷成小筒,再用唾液粘上,很精致吧!最漂亮的房子属于反舌鸟的,最舒适的房子是长尾巴山雀的,最奇怪的房子是银色水蜘蛛的等等。
秋天,树叶一点点地改变颜色——变黄、变红、变褐,开始枯萎,失去了碧绿的颜色。候鸟开始了它们的迁徙,不同的鸟儿在不同的时间飞走,鸟儿大多会选择夜间飞行,因为这样更安全,西伯利亚的猛禽实在太多了,总有一些倒霉的鸟儿要被那些猛禽捉了当食物吃。
冬天,白雪把大地覆盖得严严实实,铺设冰板,钉上银钉,冰封大地,黑夜越来越长。而许许多多的动物都在此时结束了生命,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植物留下了种子,动物产下了卵,生命是一个奇妙轮回的过程。
我在这里体验了春的欢乐,夏的蓬勃,秋地多彩,冬的忧伤。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业。
?森林报》使我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了解大自然,更加熟悉大自然,我越来越爱这神秘的大自然了!
森林报的心得篇5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森林报》,《森林报》这套书一年有4期:春、夏、秋、冬,我收到的是“冬”季版的。才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仔细阅读着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书籍。
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小道初白月、啼饥号寒月、熬待春归月。这本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无论标题、格式等紧紧围绕着森林、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森林的故事。读完这本书,回想书中每个细节、每个故事情节,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副冬天森林的美丽画卷:冬天的森林白雪皑皑,树枝上积满了雪,雪落在大地上像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棉被,无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银铺玉砌的充满浪漫的`世外桃源,在这个白色的世界,小动物们是怎样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他们靠什么生存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森林报》就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自然知识密码。
?森林报》冬季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可是作家在“写在雪地上的书”中却把冬天看作一本书:下一场雪,就翻开书本新的一页,各种动物在“一张张白色的书页上写着许许多多神秘的字符、连字符、点号、句号”。它们各有各的写法,也各有各的读法,松树的字迹很容易辨认,老鼠的字迹尽管很小,但简单、清晰。它们从雪地里爬出,常常先绕来绕去,然后要么径直朝自己的目的地奔去,要么退回到自己的洞里,于是就在雪地上留下了许多间距相等的冒号,一个连着一个。
大自然,有着永远解不完的谜,需要我们不断认识、不断探索。《森林报》这本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学习到更多的自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