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3-30 15:03:15 分类:自查报告

高质量的心得体会,帮助我们积累社会经验,抒发内心感受,心得体会是要给别人看的,只有认真对待才会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下面是85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5篇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篇1

--年8月27、28、29三天,我们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篇2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篇3

经过这一学期三年级和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工作,使我对课程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它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和自己的身边事息息相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想要开口说,想要参与活动,易产生急于参与的冲动。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控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篇4

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新学期,我将不断加强自我反思,加强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学生,与学生共享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篇5

在20xx年11月9日至11月12日,我参加了呼伦贝尔市《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培训,听取了专家、教研员的.专题讲座。

贾恩亮主任作了《思品教学漫谈》的讲座,使我们懂得教育的核心是爱。而这种爱是师生是师生双互的,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沟通,需要艺术。而学生对爱的理解需要老师的引导、理解、尊重、信任、欣赏、宽容。这种爱的释放,有助于开发儿童的潜能,启动儿童的心灵,利于思品学科的教育教学。

市教研员梁光荣讲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解读》,他的讲座把理论的引领和案例的分析融为一体,分析透彻,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学习让我获益匪浅。

梁老师的讲座使我明确《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参与社会,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品德回归生活、参与社会这一理念。

莫旗的李艳华老师给我们做了《关注课前准备 实施有效教学》和《课件制作展示》的专题讲座。李老师在多方面对新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剖析教学案例,并无私地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材料,提出教学建议及操作策略。在理论上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使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课前教学准备是课程实施诸环节中的核心基础,它决定着课程的目标、内容等能否最终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能否最终转化为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素质发展。在课堂设计上有了更合理的教学理念。对我们今后的教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王凌云、王静飞两位老师给我们上了教学研讨课,更是让我们找到了教学的指路明灯。虽说每节课都有缺憾,但给了我一些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几天来的培训,为我提供了学习充实自己的机会。使我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这一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学科强调的是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特别关注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体验出发,尊重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的教学形式,将品德教育生活化、综合化。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从被动接受品德教育到主动参与品德教育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这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教师对学生不能放纵、要注意调节课堂纪律,要有组织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

?品德与生活、社会》它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及实践活动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把新教材的理念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