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优质6篇
在经历一些深刻的事情后,就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自己的感受,一篇真诚的心得体会可以触发深刻的情感共鸣,下面是85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1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经历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胡忠、谢晓君夫妇,藏区支教让我们在原有美丽的心灵从黑暗中慢慢地走出来;72岁老党员杨喜洲义务植树让我们拥有大自然的清鲜空气和大自然的环境;阿里木慈喜助学让山区的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张平宜跨越海峡的爱让那些没有自信的孩子们恢复自信。大家都很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如此奉献自己?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坚守藏区12年支教。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他们夫妇俩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也有几千块。直到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谢晓君的大力支持。3年后,妻子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了这个贫穷的山区支教。一教,就教了整整12年,妻子谢晓君尽管生病,也不去医院检查,而且还带着疲劳的身体去上课。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长,不留下任何可怕的阴影;他们放下白发苍苍的父母,不是不敬孝道,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快乐地学习知识,能更好的回报社会,让更多的孩子来孝敬自己的父母。他们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
更不是冲动,而是不悔的扶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中国儿女的骄傲。现在的社会,总是有着许多污浊之气,但感动中国的人物却是给我们刮来一阵清风,让我们沐浴在美德之中。其实,身边还有许多的感动,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舍己为人的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盲人过马路,把一张纸条丢到垃圾箱里……这些事情并不足以堪称伟大,但是以温暖我们的心灵。他们的事迹都是普通的,极微小成伟大的事业。我们都在细小处体会到伟大的人格。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2
在节目中,苏炳添直言:“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运动健儿一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竹,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成绩”。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3
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连日来,“时代楷模”张桂梅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63岁的张桂梅现任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状况,她推动创建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央宣传部近日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张桂梅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和一个个感人故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日,华坪县委召开专题会议,号召全县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张桂梅精神。
“张桂梅同志是我们华坪的骄傲,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坪县委书记余丽军说,张桂梅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在全县引起强烈共鸣,成为推动华坪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今,张桂梅培养的一届届学生不仅遍布全国各地,在华坪县的各行各业,她的许多学生也已成长为骨干。不少学生在她的影响下,主动扎根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
“读书时,因为家庭困难,张老师经常偷偷塞生活费给我。在我心中,张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华坪女高毕业生山启燕说,“现在我已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乡村幼儿教师。我会谨记张老师的谆谆教诲,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
在新闻上看到张桂梅那双缠满了止痛胶布的手,云南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陈明睿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张老师默默耕耘、坚韧纯粹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陈明睿说,“张老师用自己的坚定信念成就了1800多位山区女孩的未来,而我也会用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去帮助我的每一位病人。”
“张桂梅老师用一生坚守了立德树人的初心,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申宣说,“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学习张桂梅老师的精神,不仅要视学生为亲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还要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4
电焊枪发出的刺眼蓝光晕染着飘散的烟尘,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及多项发明创新奖项的李万君,如今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生产一线,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这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从拿起焊枪到现在,始终不懈地兢兢业业、孜孜以求。
工人劳模怀抱热爱与执着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电焊车间水箱工段。焊枪喷射着2300度的烈焰,瞬间将钢铁融化。焊工们在炎热的盛夏焊着客车上供水的水箱、制动的风缸,车间里火星四溅,烟雾弥漫;声音刺耳,味道呛鼻。
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李万君和工友们在烟熏火燎中淬炼意志。一年后,当初和他一起入厂的28个伙伴,25个离了职。李万君留了下来。师傅们都说这孩子黏人,问问题问得太细。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总会多焊20个;厂里两年发一套工作服,可他一年得磨破四五套。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1997年,他首次代表长客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虽然是最年轻的选手,三种焊法、三个焊件、三个第一轻松收入囊中。此后,经常与不同单位焊接高手切磋的李万君技艺越来越高,并顺利考取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技师)资格证书,成为全能型焊工。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声,李万君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焊接质量如何,绝无差错。
很快,李万君小有名气了,厂里的尖端活、关键活都找他。有一年,工厂水管冻裂了,水一直哗哗地流,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可修理的时候,带压焊接一焊就噗噗冒气儿,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没了主意。车间主任找来了李万君。他仔细观察,反复琢磨,在裂口处焊上了一个带螺纹的管座,让气体从中排出,解决了难题。
直到今天,李万君还是常常提起当年厂里流行的一句顺口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的”。李万君说,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热爱才能敬业,才能豁出去,让技术在手中升华。
首席技师传承技能与精神
在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李万君主动请缨,传技能,教绝活。20xx年,长春市焊工比赛的前三名都出自李万君门下。多名徒弟岗位成才,成为技师、高级技师和操作师,在高铁生产中挑起大梁。
20xx年,长客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但与之相匹配的'大量高技能工人却一时难求。德国人提供的转向架焊接试验片,只有李万君一人能焊出来。为了新项目,公司成立了新产品车间,抽调高素质人员,还从技校招来了400多名学生让李万君培训,要求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万君从头学起,常常彻夜不眠,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步骤教给学员。那时候李万君上厕所都一路小跑,生了病就用药顶着,体重掉了20多斤。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德国西门子的焊接权威布鲁诺竖起了大拇指说:“李,你创造了奇迹!”
现在,这些经过李万君培训的员工已成为时速380公里动车组的生产主力,也使长客公司焊接技术整体水平和欧洲西门子实现同步。“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这里既是传承技术的培训站,也是解决企业生产难题的攻关站。不仅培训企业内部和吉林省内其他企业的焊工,李万君还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对400多名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把自己的技能变成社会财富。
“我的技能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李万君说,大国工匠就应该把本事总结出来,把技能传承下去,把创新开展起来,为中国梦提速。
大国工匠追求极致与创新
20xx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公司试制生产。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易出现不熔合的缺陷,质量无法保证,一时间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提出这个想法,来自阿尔斯通的法国专家认为不可能。经过1个月的反复钻研摸索,李万君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焊完整个环口。这连最先进的焊接机械手也无法完成的操作,让倨傲的法国专家也对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高铁搭载着中国梦提速,而高速度更要有高质量做保证,李万君在质量管理创新上大显身手。“原来我们生产的列车时速80公里,只要焊结实就行,外面的焊碴都不用清理。”李万君说,现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掉一个焊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须表里如一、没有瑕疵,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
为了做到这一点,李万君编辑了图文并茂的《焊接典型质量问题汇编》,制定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提炼出《焊接艺术化标准》,让严谨的制造态度成为焊工标准规范的操作习惯。他随时发现生产上的问题,创新工艺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等方面的空白,以高超技能和实践经验完善大国制造。
20xx年以来,李万君带头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1项,革新70多项,重大技术创新10多项,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项,获奖104项。在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的路上,大国工匠李万君们坚定前行。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5
综合新华社4月1日消息:记者1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当地组织力量进行扑救。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有30名扑火人员失联。经全力搜救,30名失联扑火人员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
(人民网)4月1日,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和大多数网友的感觉是一样的:希望这只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在沉痛地接受这个事实的同时,我不禁在想,这30个家庭要怎么样才能接受这个事实?哽咽、心酸、泪水,心中的感想五味杂陈。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回顾历史,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身躯和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我们的新生活。在当今社会,谁又能说敢忘记先烈,谁又不由衷地去崇敬先烈,而谁,又在用实际行动去效仿先烈,用他们的行动来谱写新时代华丽而又让人尊敬的篇章。每逢清明,总是会雨水纷纷,这大概是也在缅怀英烈们。我们不能将他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怎么能忘记呢?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而英烈们,更是英雄中的英雄。我们平常生活中,可能很少意识到,当消防员还在午憩的时候,一声警报就能立马让他不穿鞋地往外冲;当人民警察还在陪着家人吃饭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能让他步履匆忙地赶往报警地;当军人们正在享受假期,一声号令就能让他肩负责任冲在第一线……等等。
每一年,我们总是会听到有英雄离去的消息,又有那个承继人也跟着他的步伐,为人民服务,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谈论英烈,而在朋友圈大抵晒的都是吃喝玩乐,然而,英烈们并没有被我们忘记。曾经看过一个网友发表的感想:每年都会看到关于一些战士牺牲而被追授为烈士的消息,我们致敬烈士,但是我希望这样的烈士越来越少。我想,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捍卫他们用生命所保护的那些东西,爱祖国,爱身边的人,不当冷漠的看客,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去捍卫这个社会的英雄基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向英烈致敬!英烈们,一路走好!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6
柔弱女子三尺讲台树立伟岸身躯,“燃灯”校长边陲境地书写不朽人生。
张桂梅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膝下无子,但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几百个孩子亲切的称呼为“妈妈”;她疾病缠身,但她誓死与病魔抗争,坚持把毕业班的学生送进考场;她放弃优越环境,选择了艰苦,因为她觉得“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为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四处奔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人民的教师”。正因为如此,张桂梅牢记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边远地区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践行了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她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她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教师的骄傲、偶像和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张桂梅对教育和孩子充满爱,与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没有张桂梅那样艰苦的条件,但一定要像她那样,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心工作,恪尽职守,在普通的教师岗位上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