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的故事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是每个人成长的伴侣,帮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心得体会是对未知未来的思考,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以下是85报告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女红军的故事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女红军的故事心得体会篇1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成为永铭史册的辉煌历史。从1933年起,8月1日也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日。
回顾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从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到人民解放军,名称虽然变过,但我军打江山、保社稷、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人民军队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在纪念“八一”建军节93周年之际,我们更应怀念并铭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军、建国和保卫国家斗争中的不朽贡献,同时也坚定的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然会坚定地继承和弘扬七种精神:
一是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兵,我始终认为,我们必须坚决听党指挥,牢记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初心,牢记保卫国家安全、领土主权完整的使命,这是我军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
二是发扬传统,弘扬历史的精神。九十多年来,我军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作风和红色基因,如爱国、爱民,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官兵一致。我永远记得那些打过仗的老首长爱兵如子的件件感人往事,也不时地激励着后人去继承并弘扬。
三是敢于打仗,必须打赢的精神。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保卫国家安全,就是打仗,就是打赢。当前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我军必须随时做好在南海、东海、台海、中印边境等多个战场的打仗准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要军委一声令下,我军必定能够攻必克、战必胜!
四是全面发展,精心砺剑的精神。在和平时期,我军的任务就是进行打仗准备,就是搞好军队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杀手锏手段和战场优势;搞好针对性训练,形成针对不同对手、在不同战场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打法和战法!
五是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祖国和人们需要的时候,人民子弟兵总会冲锋在前。回顾在抗洪强险、奋勇救火、地震灾害一线,总会看到官兵冲锋在前和不怕牺牲的身影,他们始终与人民共患难,战天斗地,谱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六是遵纪守法,斗争昂扬的精神。全军官兵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是什么职务,都会严格遵纪守法,牢记人民子弟兵的身份和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我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七是牢记首长,不忘战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亘古不破的现实。随着年龄增长和服役年限的流逝,不少首长退休了,不少战友转业了、复员了。希望现役的领导和战友不要忘记他们,逢年过节时一声问候,让5700多万昔日的老首长和战友们感到温暖。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战无不胜!
本文作者、火箭军退休研究员、核战略专家、导弹技术专家杨承军教授
本文系作者授权《祖国》杂志社祖国网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女红军的故事心得体会篇2
怀着对红军的敬仰,我把江西电视台《红色故事汇》节目看了一遍,我对红军以及红军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看《红色故事汇》,我知道了更多红军和革命先辈的故事。主要感受如下:例如:“重上井冈山”(让我的心灵经历了建党以来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历史足迹,让我比较形象领略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辈当年生活和战斗的风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富强、人民解放,身先士卒。作为党员,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胡耀邦与共青城”(我感受到了胡耀邦的崇高品格和当年知识青年艰苦创业的可敬精神,以后我一定要去共青城瞻仰伟人的雕像。)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毛泽东的带领和工作下,沙洲坝人民终于告别了喝池塘脏水的苦难日子,老百姓终于可以喝上甘甜可口、安全放心的井水。毛泽东挖的那口“红井”滋润的不仅仅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更是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对党产生了充分的信任,我们坚信:只要跟着党,就会有出路,就会过上好日子。)“井冈母亲——曾志”(我深深体会到了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这是催人奋进的精神丰碑和道德楷模,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纪念、学习、传承、弘扬,也是对我个人心灵的洗礼。)
“长征渡船记忆”(让我想起当年为了解放江南,我们这些船工们为帮助解放军渡江做战,冒着枪林弹雨和惊涛骇浪在长江中奋力地摇橹划桨情景。)《红色故事汇》的确具有教育意义,总结如下:
1,传承井冈山精神、红军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红色故事汇不但凝聚了人心,也激发起人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奋斗的进取心。
2,红军的精神,是中华历史的牢固根基;红军的风骨,是中华民族的坚强基石;红军永生,是中华励志的永存榜样;红军的情怀,是一心为民的真实体现;红旗飘飘,是江西红色土地一个深邃的色彩。
3,我们要让红色主旋律不断唱响,始终铭记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
女红军的故事心得体会篇3
最近写了篇文章,关于黔北黔西红色旅游的。重新研究了长征历史,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里面血渡湘江的悲壮不同于切瓦格拉在拉美丛林里的失败斗争,里面转折里的必然不同于赫鲁晓夫背离马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里面的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不同于任何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里面的红军菩萨的事迹是以往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里面的刘伯承和小林丹那种肝胆相照血肉相连的英雄气真是世间少有,里面的雪山草地也不过是英勇的衬托。哼着十送红军,从于都到陕北,面对数十倍的强敌,这种军队活了下来。并且,传播了信仰,撒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难道仅仅是人在苦难面前的一种主观性吗。
自己认为自己很坚强了,读这段历史,还是哭了两次,在红军离开黔北黔西的时候失散的红军、革命的群众、穷苦的人民被军阀、地主、土豪、劣绅无情的屠杀,手段残忍,怎么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当小林丹即使献出生命也绝不向反对派投降的时候,怎么能让人不热泪盈眶。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精神。
毛主席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党史的学习总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书本里到生活中,读得越多,仿佛越能感受到发生过的历史。在历史中明白道理,汲取教训,吸收经验和塑造价值。毛主席就熟读历史,如果不是他喜欢读地方史,他不熟悉贵州的情况的话,在血染湘江之后,他可能就不会向政治局建议到贵州去开辟根据地;如果毛主席没有熟读历史,他可能就不会知道在大渡河上游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座泸定桥。
关于长征这个词,还是在初中的课本里读到。那时候,还流传着史玉柱重走长征路的故事,那时候是真的不懂。
中学时我是很喜欢诗歌的,但很少有像长征这样背得熟的诗词。小时候读毛主席的诗词,有种独特的领袖那种雄才伟略的豪迈感。是革命的、大无畏,比如《长征》。但是后来随着生活实践和读的党史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发现,每一个字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历史雕刻的印记,是苦难中国里的泥泞前进,是悲壮的,当然也是豪迈的。现在读《长征》,更多的是信仰里的坚定和在泥泞中前进的沉重。
再如《忆秦娥 娄山关》,这首长征时期著名诗词,如果学生时代读,我可能更多的关注它的艺术性,可能会琢磨为什么它是毛主席被公认的三大杰出诗词作品之一。但是读了党史,我可能更多的会关注诗词背后的故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种直接的苍凉悲壮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是非常罕见的。战争是何等的惨烈。毛主席看着担架上抬下的战友,后来有名的独腿将军,望着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陡峭,也不难在这首词里看出没有战争的喜悦。
但是牺牲吓到了红军吗,数十倍的强敌吓到了红军吗,雪山和大草地吓到了红军吗。没有。红军在成长中越来越强大。
在李德的经验主义中,红军学到了要根据中国国情打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不是洋大人在屋子里的瞎指挥,不是共产国际在数万里遥控中国,不是苏联人搞得大国沙文主义。现在还有人为李德洗白。前几天专门找了德语的李德回忆录,有承认错误的,更多的还是抨击教员。哎,他们的错误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不知道李德有没有忏悔。
在三人团博古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光是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不是说光会一口流利的俄语,光会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搞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中国的事情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光信洋人的,洋人他即使再高尚也不懂中国的事情啊。
实事求是是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法宝,也是后来毛主席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思想基础。其实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以前觉得实事求是就是毛主席发明的一个词,它在书本里,在我见过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现在,还应该放在我心里。
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还应该付出行动啊,我的达瓦里希。才才,要明白实事求是不是放弃和妥协,是要斗争的,现在自己遇到点点困难就妥协,这怎么可以,这是实事求是吗,这是博古李德的逃跑主义。
斗争需要智慧。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无论是在伟大转折的前夜,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还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实际上是团结了大多数人,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对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在思想上左的路线教员并没有批判,并且还稍加赞许。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
但是教员是不搞宗派主义那一套的。王明、博古、李德……还有后来另立中央的“张主席”,都是搞宗派主义的好手,对自己人比对敌人还狠。我想,这段历史应该是毛主席在哲学上的“矛盾论”观点的实践来源。
还有群众观点。通过学习党史我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更深刻了。如果有什么能值得奋斗一生,那一定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共产主义才是全人类的灯塔。有的话我不敢写。但是我相信:等到有一天,人民普遍觉醒了,我们不会对政治避之不及,每个人都主动追求自我解放,主动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主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现在我们身边很难看到这样的人——主动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在长征时期,他们就是这样的人。由于黔北黔西的斗争太过惨烈,反动派对红军和革命群众、进步人士和穷苦百姓的杀害方式太过残忍,这里不作赘述。军爱民,民拥军。如此英雄的军队,如此英雄的人民,不是任何的反动武装可以打败的。写到此处,潸然泪下,赋诗一首:
初至黔北英雄地,万里山河百战多。
纵横二万五千里,试问寰宇谁可敌。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信仰,在党史教育中感受、学习、了解、体验,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达瓦里希,加油!
女红军的故事心得体会篇4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并且一向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应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终,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仅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明白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明白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日,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我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我的生命捍卫了自我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果说,生命如花,岁月如歌,那么历史呢?历史就能够说是激荡生命、贯穿岁月、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浩浩长河。
在这浩浩长河中,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中夏、向警予、蔡和森、张太雷、罗亦农、瞿秋白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
读完《红色经典故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芫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使我想了毛泽东写的一首诗,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的崇高品质使我敬佩,他们刚毅勇敢,热爱祖国,坚贞不屈,扶危济困。我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将来报效祖国。
女红军的故事心得体会篇5
看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抖音视频,让我对毛泽东主席在红军初创时期,个人所经历的人生和事业低谷期,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大气睿智产生了浓厚兴趣。
之后我买了一本双石写的《非常轨迹》在空闲之余拜读了几天,从刚开始对红军组织结构和川滇黔地理的陌生,到后来边看地图边仔细阅读作者给出的信息,再结合自己的思考,我初步对毛泽东主席指挥作战和蒋介石方面错综复杂的军阀割据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我就个人的一点浅薄理解和认知与各位看官分享一二,有之处欢迎指教,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更多的有识之士交流成长。我总结了以下五点心得体会:
1.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要懂得隐忍,但不能气馁,找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关键时刻有相当能量的力量),古人曰的民心者的天下,一定不能脱离群众。
2.当新的变化和危机出现之时,一定要干净利索及时改变之前的既定方案。同时要给对方以一定的惯性思维的烟雾假象,利用短暂的时间窗口扩大优势,同时还要保存实力。
3.在运动战中还要利用好引诱,钳制,让对方不知道你的最终目标。
4.在下属有情绪和误解时,首先明确坚决服从命令,其次容忍部下适当的牢骚,不能因为小的过失,而采取过激的处理手段,最后在恰当的时候帮属下分析一下厉害。做到上下齐心。
5.反面教材是,在大局面前,不要把个人的利益看的过于严重,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仅表面要大度,执行的时候也要符合大局。只有在把共同的敌人打败才能有后边的小九九。
综上是我一点理解,后续我将会再分享我接下来的心得,欢迎朋友们讨论指教!
女红军的故事心得体会篇6
暑假里我看了一些红色经典,其中在书香闵行网站上看到的红色经典连环画“赵一曼”尤其令我感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应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景。之后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与女护士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1936年6月,在他们的帮忙下,赵一曼逃出了日军得魔掌,但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泼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明白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赵一曼向押
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职责,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日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期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
此刻我生活在一个平安的年代,我能够无忧无虑的上学学本领,寒暑假能够外出旅游,这一切是千千万万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将红色经典发扬光大,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