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书教案5篇
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有了教案,教师可以更有预见性地应对课堂突发情况,保持教学流畅,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立体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立体书教案篇1
要求:
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3、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重难点:
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2、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教具:
凸透镜成像仪,眼球模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人体许多系统及功能。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说明眼和耳是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感觉器官。其中眼睛是接受光信息、引起视觉的器官,本节课就来认识眼的'主要结构眼球,并板书视觉。
二、新授:
1、观察眼球模型:眼球的结构。
⑴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的前半部。当然每人共有两只眼球。
⑵眼球外层由角膜和巩膜覆盖(组成),位于眼球最前方约6/1,为透明的角膜(能让光射进入),后面5/6为不透明的巩膜。
⑶中层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虹膜在前、中间的圆孔为瞳孔。在眼的后部2/3处紧贴巩膜是脉络膜,其中富含血管。睫状体是连接虹膜和脉络膜的中间部分。
⑷内层是透明的视网膜,视网膜具有感光作用(成像作用)。
⑸晶状体透明、富有弹性,位于虹膜的后方。晶状体的曲度可以根据物体的不同距离而改变(调整焦距作用),使物像正好落在眼球内的视网膜上。
2、虹膜的作用:虹膜会依据外界光线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以调节进入眼内光成的多少,就象照相机镜头中的光圈作用一样。
3、光线强弱对瞳孔大小的影响探究:学生2—4人一组,提出相关假设,并利用教室内桌面作弱光源,室内阳光下白墙作强光源,先在室内观察,再转为室外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依据观察后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结论:弱光下,瞳孔放大,使尽可能多的光线进入眼,从而看得更清楚;在强光下,瞳孔缩小,使较少的光线进入眼,保护视网膜不受强光线的刺激。
4、外界的景物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外界光线(相当演示实验中的点燃蜡烛实物)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体(相当演示实验中的凸透镜)折射到达视网膜(相当演示中的光屏)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视网膜上感觉细胞受光的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沿视神经传递达大脑皮层形成了视觉。参看p95彩图12—14。
5、在演示实验中,把成像清晰的光民透镜距离稍移动一下,(拉长之距)会发现本来清晰的像变成模糊了,就象有些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例如:光线过强或过暗,眼离书本太近,姿态不正确,而导致晶体的凸度增大,形成假性近视。不采取防治措施,就会造成眼球前后经过长,假性近高变成了真性近视。若是这样,只能终生通过配戴合适的凹透镜加以娇正。
6、保护眼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注意眼的清洁卫生,防止眼受结膜炎、沙眼等传染病的感染,更要防止灰尘和异物侵入眼内。另外注意营养搭配,多吃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含量丰富的食物,可提高全身抵抗力和眼的适应能力。
三、课堂练习:
1、依眼球模型提出眼球结构名称
2、看书一段时间后向远处眺望几分钟,可以预防近视,做法对吗?
3、视神经的功能就是产生视觉对否?
4、能说出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的病理区别吗?
四、作业:
1、填练习册p31各题
2、全班分四小组,每组为单位统一制定调查表,本组每位学生的近视的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
立体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的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1.各种形状的物体。2.图形卡片。3.课件
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各种形状的物品。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各个小组物品相同。)
1.创设情景
师:今天,小兔子想跟来考考大家,他说把你认为形状相同或相似的物品放在一起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分得最快,四人小组合作得最好!现在请四人小组一起来试试看!
2.教学互动活动设计
活动??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我们把这些物品分成四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师:跟他一样分的同学举手。
师:那么摸摸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
生:乒乓球。
师:我们把像乒乓球这样形状的物品叫做球。大家把球拿出来,摸摸看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球的形状是圆圆的。
师:放在桌面上轻轻推一推,它能滚动吗?
生:能。
师:球画在纸上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一看。把球放回盒子里。
师:现在把球放回盒子里。除了球你还喜欢哪一种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这个图形是立体的,所以这个叫长方体。请大家从盒子里拿出长方体。摸摸看长方体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1:长长方方的。
生2:这里又是尖尖的。
师:大家摸摸看,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
生:平平的。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这里尖尖的,表面平平的。长方体画在纸上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一看。
师: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轻轻一推能不能滚动呢?自己试试看。
生:不能。
师:现在请大家把长方体放回盒子里。这个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体。
师:你还喜欢哪些图形呢?
生:圆柱。
师:大家把圆柱拿出来,摸摸看,它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生1:圆柱直直的。
生2:圆柱上下一样粗。
生3:两头圆圆的,平平的。
师: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画在纸上是怎样的,同学们来看看。
师:圆柱放在桌面上轻轻一推能不能滚动呢?
生:如果圆柱躺在桌面上就能滚动,立在桌面上就不能了。
师:同学们真会开动脑筋!请大家把圆柱放回盒子里。
(拿出两个粗细不同的圆柱)
师:这两个是不是都是圆柱?大家看看它符不符合圆柱的条件?
(各生回答不一)
师:像这样的物体不管是粗还是细,都是圆柱。
师:你还喜欢哪一个图形呢?
生: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把盒子里的正方体拿出来,摸摸看它的形状又是怎样的?
生1: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
生2:表面都是正方形。
立体书教案篇3
一、设计思路:
人们生活的空间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图形是人们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立体图形的学习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空间,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直觉源泉。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学习立体图形的核心目标。而“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是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同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想像、讨论、交流、推理等大量数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常见几何体特征的认识。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三、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常见几何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在主动探究中,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四、重点难点:
1、“非数学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化。
2、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三棱柱、四棱锥、螺帽、球体各多个。教师准备相应实物体各1个,投影片。
五、学前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
首先,能认识你们这些新朋友,我感到很荣幸。很高兴今后能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合作,遨游数学王国、领略其风采,探索其奥秘。同学们,让我们乘上时间的快车,架起理想的风帆,远航吧!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顾一下以前数学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吧!
说明:用亲切的语言导入新课,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从而形成老师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朋友的意识,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奠定了感情基础。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老师:鼓励引导大家大胆发言,相互补充,最后归纳为:数的计算、简易方程、几何知识、统计知识四大部分。
(二)讲授新课
老师:请大家看投影(展示图1—1)
老师:观察图中有几种几何体。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从中找出答案
说明:图片展示、形象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老师:请大家找出生活中与长方形体、正方体类似的物体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与圆柱、圆锥类似的物体,并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上图中与地球、笔筒类似的物体。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
老师:出示教具实物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种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述其特征。)
老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老师:请同学们当小工程师、合作将大家准备的实物摆成一些物体造型,注意要摆放得稳固一点,不要一碰就倒塌了。比一比,看哪组摆的最好。
说明: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之手,学中玩,玩中学,特别强调稳固,为建立平面概念作铺垫,独具匠心。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
老师:(巡回指导,不停地使用欣赏与赞叹的语言、语气,对学生的“作品”作激励性评价)
老师:在活动中,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谁能说说吗?
学生:球最不好放,总是翻来翻去,放不稳。
老师:谁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三棱柱、四棱柱都可以放稳,就是球体放不稳的`原因吗?
学生:因为球面不是平面。
老师:其它物体全是平面吗?
学生:虽然圆柱、圆锥的侧面是曲面,但它们的底面都是平面。
老师:你真聪明。
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平面、曲面,不露雕琢痕迹,主动建构知识,水到渠成。
老师:我这些物品都是从学校保管室借来的,管理员要求我们还回去时分类归还。我这里有几只纸箱子,请哪位同学上台帮忙老师整理一下并将整理结果及理由告诉同学们好不好?
学生:好。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上台帮助整理)其余学生整理每组所准备的学具。
老师:这位同学分得很好,是按组成面的曲或平来分类的。
说明:学生最乐意为老师办事,真实合理的情境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和动力。
老师:大家同意他的分类方法吗?你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方法?
学生:我与他的分类方法不同,我是这样分类的,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分为一类,它们是柱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都是四棱柱。圆锥和球各分一类。
老师:你爱动脑筋,真能干。我们掌声鼓舞他好吗?
学生:(掌声祝贺)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老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是圆柱体的物体,画出它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一人板书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老师:三棱柱有9条棱,6个顶点,5个面,三棱锥有6条,4个顶点,4个面;四棱柱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四棱锥有8条棱,5个顶点,5个面。那么能不能组成一个有24条棱、10个面、15顶点的棱柱或棱锥?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不可能。)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老师:如图1—2所示,直角三个形abc的c点在直线l上,并且bc垂直于l,若abc绕着直线l旋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请你用语言描述。
老师提出问题:一个四棱柱被一刀切去一部分,试举例说明剩下的部分是否可能还是四棱柱?
老师:请同学们看投影。
(五)课堂作业设计:
(出示投影,学生只写答案,不抄题,老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
(1)柱体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
(2)圆锥是多面体。( )
(3)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 )
(4)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 )
2、课本第7页习题1.2
(六)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叙述,教师板书)
1、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为:点、线、面
2、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球体的直观区别。
立体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是根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以及知识的衔接精心安排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不仅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教学难点: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学生分析
1.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2.学生已经在小学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没有多少难度。关键是课不能上得平淡,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开展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可以给新同学提供相互熟悉、增进了解的机会,让学生和谐地融入到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立体图形进行识别、分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自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教学流程
一、创设精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一幅现代化城市建筑群的画面,汇总本章的主要图形,运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给他们带来直观感受,让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多媒体配合演示。】
引入课题,板书: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二、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立体书教案篇5
适合年龄:
12-18个月的宝宝
游戏作用:
可提高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其建立颜色概念。
所需道具:
纸盒一个;红、黄、蓝、绿等颜色的雪花片各几片
tips:家里用完的面巾纸盒、鞋盒、大饼干盒、月饼盒都可以充当游戏中的纸盒。如果家里没有雪花片,可以用各色的色纸、糖果纸、从各种广告宣传纸上剪下相应颜色的纸片、或直接用色笔在纸上涂出各种颜色的色块,剪成相应大小即可。
游戏步骤:
1、妈妈让宝宝认识纸片的颜色:“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颜色宝宝,它们的名字叫红色、黄色、蓝色、绿色。”
2、妈妈将准备好的各色雪花片(纸片)放在盒子里。
3、妈妈从纸盒里任意取出一片雪花片(纸片),让宝宝说出其颜色。或者,妈妈说出颜色的名称,让宝宝在纸盒里找出,并交给妈妈。
tips:
1、妈妈说到颜色时,要尽量放慢速度及加重语气,以有助于宝宝对听语的辨识及反应。
2、游戏中多鼓励。当你问宝宝“这个雪花片(或纸片)是什么颜色的呢”的时候,如果宝宝可以正确地回答,你要立即表扬他:“对了,宝宝真棒!”如果宝宝回答不出来,你就主动说出纸片的颜色:“这是红色的”,并鼓励他跟你学着说“红色。”
3、需要重复进行。颜色是一种基于感知觉所得来的'抽象概念,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游戏,宝宝才能把颜色和名称做相关性的连结。所以你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因为宝宝表现的不好而责骂他。
4、游戏可由两种颜色开始。刚开始玩游戏时,可以从两种颜色的雪花片(纸片)认知开始,然后再适当增加难度,逐渐由两种颜色增加到四种颜色。另外,让宝宝认知颜色时,最好以红、黄、蓝、绿这四种基本颜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