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6篇
教案的有效性在于它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互动性,只有及时记录教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不断优化和调整策略,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一读、整体感知】
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课下已经安排了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熟悉了课文。为了能对文章有更明晰的认识,我给大家提供了三个要点,作为复述这篇文章的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几句较完整的话,包括这三个要点,来概括、复述本文。
(通过复述,学生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通过课下、课上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的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读、读懂人物】
通过复述,我们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1、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明确:地位,受人尊重,“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明确了这个问题,找到了这句话,我们也就抓住了本文的“文眼”,这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和任务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大家对抓关键句理解全文这个方法有更深的体会,我们将全文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讨,在研讨中体会文章的情感。
①、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
[明确:因为家乡有个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明确: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②、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以下几个问题要求相同。
[明确: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③、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明确:描写略。为梦想而努力,不怕吃苦,谦卑]
④、造好高台阶,父亲心愿达成,父亲坐在上面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描写略。极不自在: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
小结: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梳理,相信刚才模糊的父亲形象在你心目中,应该已经是清晰、生动、立体了起来,谁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来总结一下父亲的形象?
[明确: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小结: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此环节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另外对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展示是考虑到学生在表达时不是很完整、连贯的情况,引导他们会完整、流畅表达。)
?三读,读出技巧】
读书还有一境界:读出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就从中借鉴本文写作技巧的几个方面,为了便于大家体会,我们通过分析几个问题来学习。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台阶上费了大段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父亲的脚的细节描写与主题有关吗?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写作技巧:围绕中心选材、安排详略、巧于铺垫
(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注意对问题分层次整理,给每个学生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拓展延伸】交流——读懂自己
这正是读书之境界:读懂人物、读出技巧,当然,还应该读出自己。那么,谁能聊一聊你自己的父亲,或你知道的父亲的品格或胸怀?(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或所知道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结】
今天文内的父亲形象让我们多少有些沉重,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让我们心潮难平。是啊,他们的愿望在我们看来可能并不精彩,但他们活的实实在在,他们血管中流淌的那份自尊与坚韧,恰恰是构
建人生重要的支柱。让我们在这一首深情的颂歌中、在内心深处衷心的道一声:辛苦了,我的父辈们,谢谢你们!
(视频播放歌曲《父亲》)
(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感动之中,更深刻的理解父辈人,为本课画上一个感性而圆满的句号。)
?附板书设计】:
台阶
心愿准备建造熬不住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要强尊重坚韧谦卑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10个生字,认识其它七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4、通过品读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及理解的自我诊断与矫治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解释“沟”,指山沟。
2、根据课题质疑。如: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取名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个山沟?……
3、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思考刚才的问题。
4、检查自读。
(1)指名逐段朗读,读通读顺。
(2)说说课文内容梗概。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读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九寨沟在哪里?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找出关键的词语。(神奇)引导朗读这句话。
(2)提问:看到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3)讨论问题“九寨沟是怎么样的?”
(4)朗读1、2自然段,说说根据1、2段的介绍,你想象中的九寨沟是什么样子的?。
2、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文中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逐句找找,划出你最欣赏的一处。
(2)指名把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给大家欣赏。
(3)讨论交流:从第一句“插入云霄”、“银光闪闪”你想象到什么?从第二、三句中你有感受到什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说说“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九寨沟还神奇在那里?
(4)边讨论边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5)最后,生再练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感受体会。
3、读第4自然段。
(1)回忆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看介绍了几处景观;边读边品;讨论交流体会;感情朗读。
(2)生依据学法自学。
(3)讨论交流:课文介绍了哪四种珍稀动物?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4)朗读,体会动物的机灵可爱。
4、读第5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边自渎,边思考:省略号前面和上文的关系?省略号后面与上文的关系?
(2)讨论交流,明确前半句是对九寨沟风景名胜的概括,总结了全文;下半句和“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互相照应。
四、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试试当个小导游,向人们介绍九寨沟。
2、提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背诵。
3、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五、发展性练习。
搜集描写祖国名胜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 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小测试)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 ,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a组 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b、c组 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反思:
九、板书设计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常识和字词
二、授课过程
1、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细心照顾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车站买橘
车门话别
2、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2)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寄情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刻画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惜别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
(3)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3、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教师在讲授时,应随问随答,随写板书,语调中要能传达出语言本身的感染力量。
三、反思:
布置作业;a组 完成《创新设计》;b、c组 做课后习题三
板书: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寄情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刻画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惜别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
第三课时
一、教师导语
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这节课要着重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的.事情来叙事抒情。
下面,沿着课文的顺序,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
二、授课过程
1、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段。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1)指定学生朗读4、5、6三个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写父亲送别时的细心照顾,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写父亲言行的语句。
6段主要写作者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和言行,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分析4、5段。【围绕重点语句】
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一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么送。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
(3)引导学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橘子买回来了,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两句简单的言语,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这时的感情已达到了最深的境界。
分析结束后,按照板书提示,让学生再读一遍第6段课文。由一人朗读、教师范读或大家默读均无不可,应视班级学习和纪律状况而定。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面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的爱心。这种亲子之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情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因此,这种感情,既有惨淡,哀伤的一画,又有关怀、体贴的一面,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这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三、达标反馈
教师检查课后练习二,指定学生作答,大家可以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归结时把握这样两点:
①文中的确流露了“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②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应在逆境中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
四、布置作业
a、b组.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写成简短文字,可以列条说明,务必观点明确、层次清楚。
c组抄写第6段部分语句: 从“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从“我再向外看时”到“心里很轻松似的”。
反思:
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
惨淡、哀伤
关怀、体贴
儿子的思父之情
怀念、理解
怜惜、感伤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四、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六、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七、说话延伸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八、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九、课堂练习
十、板书设计: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 九级台阶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要强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一、说教材
?云海》是北师大版语文八年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中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写的都是作家、诗人仰望苍穹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的典型写法,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悟人生的大境界、大情操。
?云海》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这是不同于前几篇文章的地方,文章的突出特点是抓住景物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写,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对散文的写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够初步把握鉴赏散文的基本着眼点,学习本文是,学生不难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但是对于作者对青年时代生活的怀念之情把握不准确,尤其难以理解作者于艰苦的岁月中获得的宁静心态,抒发的宁静难得的人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在考虑散文的特点,尊重学生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我将本文的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的手法,品味其艺术魅力。(重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圈画法、合作探究法、适时点拨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